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 蒜 殇 ”警 示
——广水大蒜产销调查
作者:林永俊
  本报记者 林永俊
    初冬,凛冽的北风肆虐着地处鄂北的广水大地。
    广水市太平乡朝阳村蒜农李建明的心情和天气一样糟糕:不知明年的大蒜行情怎么样?老李不是个例。曾在市场上名噪一时的广水大蒜,领教了竞争的残酷。
    在许多人心中,“吉阳大蒜”就是广水的代名词。据《广水县志》记载:吉阳大蒜早在明代就有种植。到上世纪90年代初,广水市大蒜种植规模发展到6万亩,成为全国五大蒜生产基地之一,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口日本、东南亚诸国及地区。在大蒜的主产区——太平、陈巷、李店、广水办事处、十里办事处,几乎家家户户种蒜。
    近10年来,广水市委市政府把大蒜作为一个特色产业培植,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吉阳”商标;建起2个专业批发市场,成立了农产品流通协会;引进物流公司,兴建大冷库,逐步形成了大蒜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产业化初具规模。
    这个日渐成熟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种植规模却大幅下滑。该市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大蒜面积仅为3万亩,2007年降至2.5万亩,今年不足2万亩。
    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看出广水大蒜种植面积的萎缩。2003年落户该市的深广物流公司,收购大蒜从高峰时的1200多万吨降至今年的800多万吨。该公司总经理杨纯国分析:“大蒜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强度大。尤其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无人种蒜,导致种蒜面积锐减。”
    更叫人忧心的,是市场的话语权完全被收购商所掌控。该市太平乡吉阳大蒜销售协会副会长祝申强表示,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收购商联合压价,极大损害了蒜农的利益。
    一位长期关注广水大蒜的人士表示,“吉阳大蒜”本是名品,而现在农民种的都是外省品种,吉阳原种蒜几近绝迹,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长此以往,广水大蒜这一特色产品恐怕名存实亡。
    广水大蒜何去何从?广水市农办副主任付仲恩认为:“首要的是打品牌。加强‘吉阳大蒜’这一品牌,才能成为市场的宠儿;其次,要开发大蒜的系列产品,进行大蒜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 蒜 殇 ”警 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