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作者:徐厚新张明学
1、种薯标准。我市马铃薯(土豆)产品绝大多数为菜用,为了提早成熟增加农民收入,一般选用中早熟品种,如:中薯一号、五号,克新系列,费乌瑞它等。大力推广普及脱毒薯种,种薯宜选择健康无病、无破损、表皮光滑、均匀一致、贮藏良好的薯块作种用。 2、种薯处理。播种前2-3天进行切块,主要目的是打破种薯休眠,扩大繁殖系数,节约用种量。小的种薯(20-30克)一般不切块,大的种薯(40克以上)应进行切块,切块时要纵切,将顶芽一分为二,切块应为菱形状或立方块,不要成条或片状,每个切块应含有一到两个芽眼,平均单块重25-30克左右。切块要用两把切刀,方便切块过程中切刀消毒,一般用含3%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剔除腐烂或病害部分,防止传染病害。切块后的薯种用石膏粉加农用链霉素加甲基托布津(90:5:5)均匀拌种(药薯比例为1.5:100),并进行摊晾,使伤口愈合,勿堆积过厚,以防止烂种。 3、合理施肥。马铃薯耗钾肥最多,氮次之,磷最少,一般亩施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专用复合肥100公斤 (16:13:16或17:6:22)、碳铵75公斤、硫酸钾20公斤。农家肥和碳铵结合耕翻整地施用,与耕层充分混匀,其它化肥做种肥,播种时开沟条施。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 4、精细整地。深耕整地,使土壤颗粒大小合适,耕作深度约25-30厘米。整地前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少量水稀释后拌毒土20公斤,均匀撒播地面,可防治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推广深沟窄垄地膜复盖栽培技术,垄距60-75厘米,便于早春地温的提升和后期土壤水分的排灌。 5、科学播种。马铃薯适宜的播种期为12月中下旬至1月中旬,选择在晴天进行,播种深度约6-8厘米,每亩用种量125公斤,种植密度4000-4500株。采用大垄双行,小垄单行播种,要求薯块切口朝下,芽眼朝上,播后封好垄口。播种后于盖膜前应喷施芽前除草剂,每亩用都尔1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于土层上。喷施除草剂后应采用地膜覆盖整个垄面,并用土将膜盖严,防止风吹开地膜降温,减少水分散失,提高除草效果。 6、田间管理技术。一是破膜。在马铃薯出苗达6-8片叶,无霜、气温比较稳定时,在出苗处将地膜破口,引出幼苗,并用细土将苗孔四周的膜压紧压严。破膜过晚,容易烧苗。二是防止冻害。在破膜引苗后若遇到剧烈降温,苗上覆盖稻、麦草保护,温度正常后取掉。三是化学调控。一般在现蕾至初花期亩用50%多效唑50克兑水40公斤喷施两次,对地上营养生长过旺的要加大用量,以促进薯块生长。四是中耕培土。马铃薯进入块茎膨大期后,气温回升,应将地膜揭掉,并迅速搞好中耕培土工作。 7、综合防治病虫害。马铃薯主要病害为晚疫病、青枯病、疮痂病等,主要虫害为蚜虫、地老虎、蛴螬等。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病虫情报》和田间病虫发生情况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及时、合理、科学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 8、及时采收。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2-3天杀秧。人工挖掘要防止块茎损伤。收获后,块茎要避免暴晒、雨淋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色。产品在装运中要轻装轻卸,不要使薯皮大量擦伤或碰伤而降低产品质量。 (徐厚新 张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