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蜜蜂一起“走过”的日子
【阅读提示】 1、我们大队要搞多种经营,想集体办个养蜂场,而我家与大队书记家是亲戚关系,我便被安排去学养蜂。 2、我20岁的时候,师傅就分了14箱蜜蜂给我,要我自己组建蜂场。利用14箱蜜蜂,我繁殖了一批蜜蜂,在队里组建了一个小养蜂场。 3、带着蜂场走南闯北十几年,的确也有些累了,带着蜜蜂到处采花蜜的事就基本交给我的徒弟们去干了,而我开始研究起了蜂疗技术。 ■讲述人:国丰 ■年龄:47岁 ■职业:蜂疗人员 ■采访人:本报记者 许静 ■采访地点:本报接待室 跟着师傅学习养蜂 1980年,我刚刚17岁,已经初中毕业了。那时候还没有分田到户,家里也没多少事要干,我又读不进书,觉得有些闲不过。刚好,我们大队要搞多种经营,想集体办个养蜂场,(国丰笑着说,以前国家很重视养蜂的,蜂蜜都是重要的出口产品。蜂蜜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容易得到供销社的布票、肉票之类的物资供应,所以养蜂还是个好差事。)而我家与大队书记家是亲戚关系,我便被安排去学养蜂。 刚学养蜂时,我被蜜蜂蛰过好多次,手肿得像馒头一样。慢慢地,蜇得久了,自身产生了抗体,就适应了。那年秋天,我和师傅要带蜜蜂去天河口采山花蜜,要去的那个地方有水库,我们用船将蜜蜂运进去,下船后就卸到水库边的山坡上。这里附近几公里都无人烟,每个星期,我要坐船出水库,到镇上买菜和生活用品。每去一次,我都几乎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因为从船停靠点到养蜂场虽然不足三公里,但是却没有路,只能绕着水库边缘陡峭的山路行走,每走一步都很困难。有一次,我买东西坐船回来时,船在水库中间出了故障,在冷风中等了好几个小时,晚上8点多钟才到停靠点,全身都没什么力气了。看到养蜂场的灯光,又没办法联系上,(国丰说,如果像现在一样有手机,那就方便多了。)只得连走带爬地一步步向前移动,三个多小时后才到蜂场。可以说,那是我到现在为止最艰难的一次经历了,还大病了一场。 在水库边放蜂也有乐事,那就是钓鱼。那时候水库的鱼多啊,随便砍根竹子当钓竿,拴上一根线,挂上鱼钩,上一点蜂蛹,一放下水,就有鱼碰钩,一天能钓十多斤大翘嘴白鱼。晚上有时水库对面的村民炸鱼,我们白天也能捡很多鱼。鱼理所当然也成了我和师傅的美味佳肴。 为了采到好蜜,我和师傅常常要搬运蜂箱,也经历过翻车事故。那是1981年的6月,我和师傅运蜜蜂到吴山镇,那里的蜜源条件好。山区里道路狭窄,汽车进不去,只能用拖拉机转蜂进山。因路坑洼不平,拖拉机不小心就侧翻了,蜂箱都倒了,破了。别的货物翻车好处理,蜂箱翻了就很难处理了,蜜蜂“受惊”,飞得到处都是,见人就蛰。我和师傅只能把破了的蜂箱搬到山坡地,引蜜蜂慢慢地“回归”,好几个小时后蜜蜂才能安静下来。而我们身上被蛰的地方数都数不过来。 跟了师傅三年,我吃了不少苦,更学到不少技术,师傅也对我很满意。 自己建峰场,走遍大江南北 我20岁的时候,师傅就分了14箱蜜蜂给我,要我自己组建蜂场。利用14箱蜜蜂,我繁殖了一批蜜蜂,在队里组建了一个小养蜂场。1984年,我收了一个徒弟,就带着徒弟走南闯北了。跟师傅学养蜂时,我负责的就是考察放蜂路线、蜜源场地,因此对各地蜜源植物的开花时间、流蜜情况很了解。到了什么时候,我就和徒弟带着蜜蜂到哪里。比如,槐花蜜是每年采蜜的重点,然而随州蜜源条件有限,主要集中在河南卢氏、三门峡、洛阳和平顶山一带。这些地方槐花花期不一致,蜜蜂可以采上三到四个槐花蜜源,我和徒弟就要不间断地带着蜜蜂赶路。 在外地,我遇到过一次最危险的事故,蜜蜂差点都“全军覆没”了。那是1990年,我们蜂场到河南唐河去采油菜花蜜,花期结束后,我们晚上将蜂箱装车过唐河,以便到卢氏采槐花蜜。船载着蜜蜂运输车上岸时,因船员疏忽了,钢丝绳没有将船拉紧,汽车上岸时一用力,船离开码头了,汽车后车轮掉在船和码头之间没办法动了。眼看一车蜂箱要翻进唐河了,汽车司机吓坏了,船员也傻了,我们也呆了。回过神来,船员赶快加紧轮渡的钢丝绳,我们又从附近借来大木头,垫在车轮下,再用千斤顶顶起车轮,还打电话叫来一辆覆带式推土机,花了四个多小时才把蜂车拖上岸。蜂车上岸的那一刻,我舒了一口气,总算是有惊无险。 我养蜂走过十多个省,生活最艰苦的当属甘肃了。甘肃地面水源少,蔬菜缺乏,人和农作物靠地下水,我们带去的蜜蜂就靠人工喂水了。尽管如此,甘肃那边的向日葵、茴香等蜜源条件好,如果中午从茴香田间走一趟,裤腿就会被茴香蜜浸湿,因此有很多养蜂人运蜂数千公里去采茴香蜜,我们蜂场也不例外。甘肃民勤县东镇算是半个沙漠地带,我们在那里采茴香蜜,买菜要到二十多公里远的镇上买菜。说是镇子,其实连随州一般的村庄都不如,那里的蔬菜品种少,只有大葱、辣椒、茄子,而且这些蔬菜都是班车从数百里外带过来的。不过,那里的牛羊肉很多很便宜,我们几乎都成了肉食动物了。好在生活虽然艰苦,当地老百姓对外地人还挺热情。因为如果不是我们养蜂人去,他们一年到头见不到生人。那里的村庄之间隔着几公里,一个村庄只有十多户人家,百姓生活也很简单,很少生火做饭,都是蒸一次馒头吃上几天,一个劳力一顿饭就是吃一个西瓜、几个馒头,大米在那里是珍贵的东西。所以,我们蜂场每次去甘肃,都会带几百公斤大米,遇上有什么难事,送给当地人一盆大米,他们就觉得是很好的东西,都乐意帮忙。 走蜂疗之路,解决患者痛苦 带着蜂场走南闯北十几年,的确也有些累了,带着蜜蜂到处采花蜜的事就基本交给我的徒弟们去干了,而我开始研究起了蜂疗技术。 学习蜂疗也是偶然的事情。2000年,我弟弟得肺癌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难道有些病就无药可治吗?正好那年冬天,国际蜂疗协会在河南开封举办蜂疗技术培训班,而我之前也了解过一些蜂疗方面的事,知道蜂疗能治一些病,就挺感兴趣的,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因为不懂医学,我随后又在河南中医学院学习了三年。2003年秋,我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医学院学习蜂疗专业,先后又到石家庄蜂疗医院、北京顺义蜂疗研究所、开封蜂疗医院学习蜂疗技术。慢慢地,我对蜂疗有些研究成果了,也参加过国际国内的一些学术交流,深受启发。 2006年,我在随州城区开了一家蜂疗研究所,开始为患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的人治病。最初,少有人问津,后来我利用蜂疗成功治好了一个24岁女孩的类风湿,她很感谢我,也为我到处宣传。再加上我自身的努力,慢慢地蜂疗研究所就有了点名气。到目前为止,有数十位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所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今后,我不仅要把蜂场搞好,还要进一步研究蜂疗技术,和蜜蜂一起“走”得更远,为解决一些人的病痛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