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洪山慈恩寺工程挖出“庙史”
一批珍贵的寺庙文物出土面世
本报讯 记者陈晓林、特约记者张龙报道:洪山寺上院——慈恩寺的重建前期工程稳步推进,一批埋藏地下、见证寺庙悠久历史的文物重见天日。 11月下旬,记者来到工地现场目睹了这些文物。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刘泽富说,他们将精心保护,并组织人员研究这批珍贵文物,发掘好大洪山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为把慈恩寺建设成中国重要的佛教圣地、湖北佛教首山提供文化支撑和实物依据。 洪山禅寺在历史上分上下两院,位于宝珠峰顶的上院史称 “幽济寺”、“灵济寺”、“灵峰寺”、“楚天望刹”;位于山麓南面的下院史称“保寿禅院”、“万寿禅院”或“万寿寺”。洪山禅寺是上下两院的俗名,也是后人对上下两院的统称。上院始建于唐朝宝历二年 (公元826年),下院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 (公元1094年-1097年)。 洪山禅寺是禅宗南宗慧能一系“五宗”之中的曹洞宗发祥地之一,在佛教界享有盛誉。洪山寺历代宗师多为大德高僧。开山和尚善信被唐文宗李昂赐名“慈忍大师”法号。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皇帝赵煦诏命达摩祖师第十五代弟子河南嵩山少林寺僧报恩禅师为大洪山十方禅院住持。寺庙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建有精舍禅房数百间,驻寺僧侣达到千余人。 这次出土的文物实证了上述历史。出土的文物中,有唐代瓦片,也有明、清石刻等。其中一块清道光年间制作的 《遵示禁碑》称,“缘僧住持之洪山寺传自唐宋以至于今。每到十月初一日起远迎朝谒香客济济,因而镇店居民云集贸易或卖熟食或居杂货”,导致“难免痞匪不藉端生事”。石碑的内容要求附近居民不得夜半吼喊、不得带刀尺入庙等“五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寺庙的香火之旺。出土文物既有一些体量较大的石雕、石碑,如大殿柱础、“清净禅林”石匾、高僧墓碑等,也有一些小记事碑,如一块清嘉庆年间的小石碑上记述了随州涢山乡梅邱村席家湾居士席映彩、陈金祥等人为寺庙建设捐钱四十两的事情。这些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寺庙建设、发展乃至古代随州基层组织结构情况等都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