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那渴望的眼睛
——走进西部大山里的爱心小学
作者:张顺

  说起希望工程,人们总会想起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那双大眼睛,曾经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投身到爱心助学的行列中。而在中国西部的大山里,我们时不时地,可以看到那一双双明亮、充满着渴望的眼睛,并为那双眼睛所感动。
  
  母系村落的代课教师
  
      初冬季节,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屋脚乡利加嘴村小学。在那没有电灯的教室里,正在上课的27个蒙古族(摩梭族)小学生,就瞪大了那明亮而充满了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望着我们这些山外来的陌生人。
    小学有两名代课教师,十九岁的降初和十八岁的达瓦卓玛。降初接过来自北京、广东、台湾等地助学者背来的文具和体育用品,一再躬身道谢。当孩子们好奇地望着没有充气的篮球,我们才了解到,这里没有篮球场、篮球架,甚至,连给篮球充气的打气筒也没有。同行的林先生忙说,下次再给你们送打气筒来。
    见我们向学生们问这问那,降初不好意思地说:“这些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平时说我们蒙古话,对普通话,听得懂,但还说不好。”
    教室的墙上,张贴着成吉思汗的画像。降初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四川蒙古族》,讲起了他们民族的源流。他说,他们是蒙古族的一支,随蒙古大军到此。星转斗移,几百年过去,他们这个族群在大山里艰难地生存繁衍下来,保留下母系社会“走婚”等传统习俗,接受了藏传佛教的影响。与云南宁蒗县泸沽湖边的“摩梭族”是同一民族,有相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他们说的“摩梭”实际是“蒙古”的不同读音……
    看降初侃侃而谈,我不禁问:“降初,你是什么学校毕业,读了这么多的书?”
    不料,降初刚才还闪闪发光的双眸,顿时一暗。他低头说,我读到高中二年级……
    原来,降初一家有近20人,82岁的祖母是当家人,另有母亲的舅舅、母亲的兄弟姐妹,和降初的兄弟姐妹。人虽多,却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山上的树木多,但除了自家盖房需要、经申请批准少量砍伐外,并不能出售;高原山间土地贫瘠,种的玉米等作物也只够口粮。今年秋季开学,在木里县上高中二年级的降初,再也凑不出所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了,只得辍学,回家当了一名代课教师。
    辍学了,降初的爱好还是读书和画画儿。在留联系方式的时候,他拿出一个日记本,里面写满了一篇篇日记。而在课桌上,一个练习本上是他课间画下的许多铅笔画。
    降初说,这里虽说通了电,但用的是乡里的小水电站发的电,电不够,白天是不送的,只在晚上送一点儿照明,电压低灯不亮,时间也很短,所以读书画画只有在白天挤时间。
    问到他的愿望,他的双眼又炯炯有神起来:“我想把村里的这些孩子教好。这个学校,以前很破旧,只有一间房。现在这些房子,是北京的一个先生捐建的。我们自己,就更要努力了。如果有可能,我想学一下师范,让村里的孩子进步更快,让他们读更多的书,让他们走出大山……”
  
  飞进大山的“燕子”
  
      教学条件差,师资短缺,是西部山区教育的严峻现实。而来自天南地北的爱心人士,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融进改造西部落后面貌的行动中。
    在四川省盐源县前所乡中村爱心小学,我们见到了一只从湖南怀化飞进大山的“燕子”。
    “你们就称我为‘燕子’!”“燕子”名为罗燕,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了两年,今年夏天旅游经过这里,听说小学缺少老师,就辞职来当了“支教”老师。
    中村小学目前没有通水、通电,罗燕每天需要到村里的水井提水,自己做饭洗衣。艰苦是艰苦,但她高兴地说:“这是我24年来做的最高兴、最有意义的事!”
    看到这些山区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没有辍学,每天晚上村里的乡亲们邀她一起跳舞,怕她一个小姑娘感到孤单……她就感到深深的幸福。
    而更多的旅游者发起了“多背一公斤”的行动,在计划旅游行程的时候,就了解沿途较贫困地区学生需要帮助的信息,在自己的行囊中准备一份助学物品。
    从泸沽湖边往达祖村小学的小路上,我帮广东江门的关金捷抬着一个沉甸甸的纸箱,这何止是 “一公斤”?关金捷从家里动身前,就与达祖村小学取得联系,在丽江买了一大箱羽毛球拍、铅笔本子手表,从家里发快递的一台电脑也将送来。
  
  一个台胞的心愿
  
      “爱心连两岸,成功不必在我 魂魄系泸沽,慈善终归无极”。这是台胞李南阳先生遗像两旁的挽联。
    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达祖村的老老小小,永远也忘不了“李南阳”这个名字。
    达祖小学于2000年停办,村子里的孩子们不得不转到十几里山路外的另一所学校就读。本来村民们就对教育的重视度远不及其它地区,这一次撤校,导致不少适龄儿童辍学。
    2004年8月,李南阳等台湾爱心团的人员来到达祖村,在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后,开始在这里开展包括文化保护、教育助学、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在内的全方位资助。2004年底,一个崭新的达祖小学矗立在世人面前,并逐渐完善,从学前班到五年级,从教室、宿舍、老师办公室,到浴室、卫生间、村民会议室、电脑室、图书室、篮球场,一应俱全。
    但李南阳先生却因操劳成疾,于2007年病逝。根据李南阳先生的遗愿,骨灰安葬在达祖村的山上;而达祖小学,也由台湾爱心团的人士接过了李先生的“接力棒”。
    如今,达祖小学在很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下,不仅仅立足于本校的工作,还同时肩负与周边村小、与外界沟通的工作,而成为一个平台,既以达祖小学的助学模式积极向外部拓展,在泸沽湖周边地区进行全方面的教育支持,又为五湖四海的爱心人士牵线搭桥,使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汇入西部开发、教育先行的热流之中。
  
    (本报记者 张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那渴望的眼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