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金义和他的米业公司
作者:陈晓林
在曾都区万店镇,宫金义是个“筛子面上的人”(随州俗语,意为有名气、有能力的人),因为他把用自己名字命名的企业——金义米业公司办得有模有样。 12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金义米业公司,却听不到碾米机的声响。宫金义笑着对记者说,等晚上12点再来看看,碾米机里涌出白花花大米的场面,可壮观呢!原来,宫金义发现,在用电低谷生产,电费比高峰期时要省出不少,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呵,这笔账还算得真不赖! 宫金义的企业不算大,但在随州同行中的名气不小——金义米厂生产的“泉水”牌大米,不仅进了随州城区的各大超市,还远销广州、武汉、西安等地。今年初,“泉水”牌大米还被市消费者协会评为“随州市消费者满意商品”。 今年44岁的宫金义,是万店镇泉水村人。上世纪90年代,这个头脑灵光的农家后生,趁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走村串户当起了一名“粮贩子”。在艰辛的创业路上,他从微利中积累资本,等待“化蛹为蝶”的蜕变。2001年,宫金义利用多年积累起来的资金,办起了金义米业公司,圆了自己的“老板梦”。 万店是一个产粮大镇,也是我市最早推广杂交水稻的乡镇之一。依托丰富的粮源,宫金义的米厂一步步稳健地发展起来。多年的市场滚打,宫金义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要想壮大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于是,宫金义用自己出生地的村名“泉水”注册了商标,采购了韩国色选机、中粮碾米机等国际国内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采用“双抛(抛光)双选”工艺生产的大米,米粒晶莹饱满、做饭色香味俱佳。为满足高档客户的要求,前不久,他还远赴黑龙江等地,采购回东北稻谷,加工成东北大米。如今,他的米厂里,既有高档的东北大米、优质稻米,也有经济实惠的杂交稻米,形成了日产100吨大米的生产能力。 闲暇时,宫金义还非常注重学习,他坚持订阅了《随州日报》等报刊。他说,办企业必须要读书看报,及时了解各方面信息,才能运筹帷幄,充分把握市场行情。 如今,宫金义富了,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本色。多年来跟大米打交道,他发现许多乡亲都习惯种杂交水稻,但杂交稻米品质不算好,价格不高,利润少。他希望乡亲们多改种优质稻,他的企业会用较优惠的价格收购,希望和乡亲们实现互利共赢。 本报记者 陈晓林 通讯员 叶银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