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影“活”在菇乡里
(上接第一版)现年65岁、家住城区聚玉街的聂德全追忆往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当村里来了皮影戏班子,我们就搬着椅子追过去看,农家院子围满了人,熟悉剧本的老人,也轻轻跟着哼,有时一看就到深夜。” 文化奇葩,现代城市遗忘你 在老严的操作间,墙上100多个牛皮“人子”,大多已旧得发黄。受到现代文化形式的冲击,传统文化艺术,出现了“皮影入箱,鼓乐入库”的濒危局面。 为让皮影戏能从农村走向城市,2007年8月,严开友和同样热爱民间艺术的张翠芳、金星善等人,筹资2万元成立了曾都区乡音艺术团,坚持每周在公园里为市民义演一两场。然而,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皮影戏的观众越来越少。 据该艺术团团长张翠芳介绍,该团每年出演近80场,年收入2万元,可每年需成本投入3万元,入不敷出。 “资金少,规模小。”老严谈随州皮影问题直接干脆。他说,皮影戏投入最大的就是“人子”,“人子”用牛皮等做原材料,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在上面描绘图谱,用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每个“人子”花费约280元。2008年,该团只有26个“人子”,由于“人子”少,只能演出简单的戏剧,有时候一个 “人子”,要扮演五六个角色。 为节省开支,老严用塑料板代替牛皮,自制“配角”。用普通竹子,缠上毛线,代替水竹,制作手签和颈签。 谈及困难,最令人担心的还是传承。张翠芳说,老严上场就像打仗,不管冬夏,一场皮影戏下来都是一身汗,可因为目前皮影戏赚钱少,想学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民族瑰宝,多方齐心帮扶你 民间文艺团体需要经费支持,企业需要形象宣传,能否像体育那样,通过出让冠名权解决这个难题?12月21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传根带领市政府办、市文联、湖北裕国菇业等相关负责人,对如何推进“文化随州”建设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中,陈传根深深感到如果一个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从我们手中消失,带来的不仅仅是遗憾,更是文化的损失。裕国菇业总经理雷裕国也被随州皮影“夹缝求生”的精神感动,认为作为农民企业家有责任帮扶民间文艺团体。 经协商,裕国公司对该艺术团进行冠名,每年给予9000元的资金支持。随州裕国乡音艺术团成为我市首家获得企业冠名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罗毅表示,企业冠名帮扶民间文艺团体,是种创新,另辟了一条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蹊径。 各方支持,让老严信心倍增。他说,创新,才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关键。为了让皮影戏更贴近现实生活,艺术团古曲新唱,给皮影戏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在继续表演《薛仁贵征东》等传统剧目的同时,把当代生活融入舞台,创编了《“四个随州”新事多》、《劝君戒赌》、《老来难》等现代皮影戏,还创造出百余首小曲、顺口溜等,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随州建设为主要内容,受到青睐。 老严表示,其长子严贵贤已同意接手皮影戏,成为第七代传人。下一步他们打算把《水浒》中的108将和现代喜剧明星小品的 “人子”制作出来,增加曲目,用皮影把 “四个随州”、“炎帝的传说”等表现出来;保存好资料,向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刺,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随州皮影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