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墓会成考古界“周老虎”吗?
专家细解“曹操高陵”之惑
河南安阳县发现的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的消息,成了近期一个令人振奋的话题,但一些疑点和质疑随之产生:曹操陵为何没有出土墓志?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都是从盗墓者手中获得的吗?确认曹操高陵的证据何在? ■曹操陵墓不会有墓志 民众中有一种质疑,认为此墓没有墓志,缺少了一个最有力的证据。 “曹操所在的时期就不应该有墓志,”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郝本性说,“我们不能用后代的理念看待曹操的时代。” 他介绍,西汉到东汉年间的葬制,一般情况下以墓前立碑说明墓主人身份。但到魏晋时期,又严禁在墓前立碑,因而才出现将小型墓碑埋入墓中的情况,这虽是墓志的雏形,但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墓志。真正在墓中设墓志并形成墓葬定制,是在北魏以后。 “曹操高陵的年代属于东汉末年,正好处在废除墓碑、墓志还没有出现的过渡时期,”郝本性说,“加上曹操掌权后禁碑,主张薄葬,因此曹操高陵没有墓志是正常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没有找到曹操高陵有墓志的记载。” ■8件“常所用”石牌印证曹操《遗令》 此次考古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面的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铭文。 “正是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说。 据了解,此次从盗墓贼手中共追缴了4件文物,包括一块汉代画像石、一块汉代石璧、一块上有题刻“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和一个上有题刻“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字样的石枕。正是这几样文物,才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重视,以此为线索展开的科学发掘,出土大量刻铭石牌,才使曹操高陵大白天下。 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朱绍侯说,曹操主张薄葬,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8件圭形石牌都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恰恰印证了曹操《遗令》。 ■曹操陵墓为何“不封不树” 正在发掘的这座墓葬规模巨大,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但该墓未发现帝王墓上常有的巍峨封土。 “正是这一点,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郝本性说,“曹操陵墓的形制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郝本性还具体分析了曹操不封不树的原因。曹操生活节俭,不封不树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为了筹集军资,曹操曾在自己军中成立了专门的盗墓机构。因为组织过盗墓,目睹古墓被盗掘的惨状,他惧怕自己的陵墓被盗。 “正是由于不封不树,墓口没有标志,不容易被发现,曹操墓地何在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之谜,”郝本性说,“曹操开启了后代帝王‘因高为基’的先河,利用地势营造墓地,到了唐代,一些帝王开始‘因山为陵’营造陵墓。” 被质疑六大原因 证物:“魏武王”石牌石枕可信度到底有多少?选址:曹操死在洛阳,为何选在古邺城建墓穴?墓志铭:为什么墓内没有一个墓志铭或者哀册?机关:曹操是盗墓行家,为什么墓地没有机关?头骨:头盖骨能否找到曹操后人做DNA鉴定?女人:陪同曹操沉睡千年的两名女人到底是谁? 确 认 六 大 原 因 规模:墓葬规模巨大与曹操的魏王身份相称年代:墓葬出土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位置:位置与出土鲁潜墓志等记载完全一致装饰:曹操主张薄葬墓内装饰简单尽显朴实文物:出土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遗骨:墓室发现男性遗骨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本 版 图 文 均 据 新 华 社 ■DNA鉴定须找到确定曹操后裔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在31日举行的曹操高陵考古说明会上向媒体介绍说,安阳曹操高陵出土男性人骨标本DNA鉴定必须找到确定曹操后裔。 他说,目前曹操高陵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尽管一些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已经运用于发掘工作,但大量的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实验室内工作尚待展开,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也是其中之一。 孙新民说,现代人类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从生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并非十分成熟,因此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它取决于两个客观条件: 第一,西高穴大墓出土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的测试之后才能有科学、客观的答案。 第二,完全依靠生物遗传学DNA技术来判断该墓男性人骨是否曹操,还有一个技术难题,即必须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遗传基因数据作为参照,二者才能比较研究。 ■“七十二疑冢”是民间以讹传讹 安阳西高穴大墓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一吗? 孙新民说,关于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有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他介绍说,北宋王安石《将次相州》中“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的诗句,可能是最早言及曹操疑冢的。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七十二冢》明确提到曹操“七十二疑冢”,后代文人罗贯中、蒲松龄等在其小说、笔记中对此加以渲染,使“七十二疑冢”得以广泛流传,并且也使疑冢位置逐渐有了邺城、许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种民间传说。 他说,近代较为流行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所指的今磁县北朝墓群,经考古发掘证明为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与曹操无任何关系。 考古人员在考古现场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