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富农家
——广水余店镇发展特色中药材见闻
作者:宋俊超
1月8日,广水市余店镇关寨村田边地头和坡田岗地里,村民在给地里的夏枯球施农家肥,为他们的“宝贝疙瘩”有好的长势做准备。 在田头施肥的李永军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夏枯球分蘖多、耐肥量大,冬季施肥既可增加肥力又可保暖,为增收打基础。”他每年在坡田岗地种植夏枯球2亩以上,收入4000多元。 该村村支部书记舒正佳算了一笔账:“夏枯球种植简单,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每亩需种子1.5公斤,每公斤80元,加上化肥、农药,每亩投入近300元。每亩收入干夏枯球200公斤,按市场均价每公斤7-8元计算,可收入1500元左右,加上夏枯球秸秆每亩可产300—400公斤,按每公斤0.6-1元计算,年成好时,亩收入差不多是种小麦的4倍。而且,夏枯球销售后正赶上栽秧,不空地,不误农时。” 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之一。为探索特色种植的新途径,近来,余店镇积极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作用,引进市场上畅销的特色经济作物回乡试种。农村经纪人还和镇村干部一起前往安徽亳州,对当地的中药材大市场进行考察,学习技术。余店镇先后组织了李从新、叶玉友等50多名经纪人,到吉林、山东、四川等地引进中药材良种,分发给科技示范户带头种植。 据该镇负责人秦水平介绍,通过几年的试种推广,夏枯球的种植已在全镇发展开来。另外,牡丹、玫瑰、桅子等中药材,近年来市场行情看好。农民在房前屋后栽种,既可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又可美化环境。目前,该镇栽种夏枯球等特色中药材30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0多万元。 (本报记者 宋俊超 通讯员 程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