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万 元 起 步
作者:徐斌
编者按:在我市推进全民创业的大环境中,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自主创业的普通人。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在自主创业路上展示着自己的风采。今日起,本报推出《创业故事》系列报道,对一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创业个人进行报道,揭示他们的创业精神,反映他们的创业思路、创业行动、创业启示,以推动我市“三大行动”深入开展。 创业经历:蔡晓东,1976年出生,1995年中专毕业后进入襄樊毛纺集团工作,2000年回随州办木材加工厂。2005年底卖掉木材加工厂,成立华盛布业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公司总投资1000余万元,年产值4000万元。 进入2000年后,公司效益下滑,很多同事另谋出路,当时正在襄樊毛纺集团工作的蔡晓东选择了回家待业。 “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天天在家看电视,连动画片和广告都看。我在屋里看电视,我妈就在外面看电表,她心疼电费啊!”蔡晓东说,从襄樊回来后不久他就结婚了,一家四口都靠父亲每月600元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母亲常常要他去找工作。 其实,每次母亲的絮叨都触动着蔡晓东的心。在家待业的两个月时间,蔡晓东一直在想门路。他发现,那时家装浪潮兴起,各种板材需求量大增,而随州有很多速生林,资源丰富,蔡晓东看中了这一商机。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四处借钱,最后筹集了1万块钱,在随县唐县镇办了一家木材加工厂。 办木材加工厂,要厂房,要设备,要工人,还要买原料,1万元就像3分钱的糖人,玩了没吃的,吃了没玩的。怎么办?问题再次摆在蔡晓东的面前。 “1万元办木材加工厂确实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蔡晓东说,没钱建厂房,他就租了一块地,租金还算便宜,一年800元,然后花了1000多元建了一间砖瓦房,搭个棚子遮风挡雨,算是有了厂房。没钱买设备,他就请8个木匠,自带设备。有了设备和工人,剩下的钱,蔡晓东全部用来买原料。“还好那时候原料便宜,一立方米的木材才100多块钱。”蔡晓东说,那时候的加工很简单,就是把树皮剥掉,然后改成木方。第一批货共有30立方米,全部销往武汉,卖了1万多块钱,一次收回了成本。 不到一年,蔡晓东自己买设备,进行木料深加工,将木方刨成更薄的木板,为广东的三合板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1万元起家办木材加工厂,蔡晓东掘到了第一桶金,办木材加工厂的5年时间里他赚了50万元。2005年底,蔡晓东转产投资纺织厂。 “我们‘学走路’的时候市场行情好,后来市场疲软了,我们已经会‘跑’了。”对于自己的成功,蔡晓东总觉得他是赶上了好时候,实际上是他敏锐地觉察到市场发展变化,而且迅速地自我调整,适应了新形势。 2006年底,在众多纺织企业紧盯广东,市场被瓜分得所剩无几的时候,蔡晓东只身前往浙江绍兴开拓新市场。“绍兴市柯桥镇号称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现在我们公司的布匹有三分之一是在柯桥销售。”蔡晓东说。 现在随县城选址厉山,对于蔡晓东来说又是一次机遇。“现在就是想抓住随县新县城建设的机遇,能够进驻工业园区,实现公司的腾飞。 ”蔡晓东说。 主人公感言:天道酬勤,只要努力总会有回报。 (本报记者 徐斌 通讯员 龚承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