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民春风进万家 农合唱响农家乐
——广水市基本实现全民参加合作医疗
新年伊始,广水市卫生局传来喜讯:全市共有72万多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全民参合目标。 广水作为全省第三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自2006年以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管理、补偿以及监督机制,使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新型合作医疗在广水的深入推进,有效缓解了广大农友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取得了农民群众满意、党委政府满意、医疗机构满意的良好效果。”该市卫生局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左永新说。 该市尽力扩大合作医疗参合范围,多种途径宣传相关政策,把工作做精做细,力争在家农民全部参保。对外出农民工,该市采取电话、书信、短信等方式通知本人,鼓励积极参合。仅去年12月份,通过电话、委托人等办理合作医疗的在外务工农民就超过6万人。 关庙镇农民王先龙近几年一直在北京务工。2008年,镇合管站通知他办理了合作医疗,当时他还认为不一定管用。去年上半年,他因患肝病住院治疗,康复出院后报销医疗费用几千元。“多亏家乡通知我及时办理了合作医疗,节省了我一大笔费用!”王先龙感慨地说。 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该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断调整合作医疗政策,完善补偿方式,在保证基金平稳运行的前提下,让农民得到最大的实惠。 4年来,在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基金运行情况及预测,先后4次调整了有关补偿政策,提高了住院封顶线、住院报销比例,降低了起付线,还将恶性肿瘤治疗等部分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纳入了报销范畴,使参合农民的受益面更进一步的扩大。 用足用活政策,先后推出了农村特困、五保、优抚对象住院免扣起付线,二次补偿,慢性病补偿和大病补助等制度,得到了省督导组专家及卫生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坚持尊重参合农民的的择医权,实行合作医疗一证“走”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在本市范围内市直、乡(镇)、村定点服务机构就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住院治疗直接补偿,门诊属地报销,让参合农民充分行使自主择医权,防止层层设卡截留病员,消除医疗隐患,并促进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良性竞争。 全面推行合作医疗公示制,切实保障参合农户的知情权,将国家相关规范性的文件制成公示牌,挂在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补偿结算处,方便参合人员对照结算。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每月月初将上月在其处住院治疗并获得合作医疗补偿的病患者基本情况及补偿金额上墙公示,接受监督。 稳步推进新农合网络信信息化建设,投入130余万元建立了全市网络数据中心,市直、乡、村医疗机构均配备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省、市、乡、村四级信息网络连成一体,有效提高了全市卫生管理水平和信息传递速度,使参合农民享受到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积极完善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收、管、支”三分离模式,切实加强对补偿费用的审核监管,加强对住院情况的实时监督。4年来,共查处冒名顶替行为58起,扣减违规收费、违规补偿金额13万元,处罚定点服务医疗机构6个。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制度,硬化措施,狠抓落实,让广大参合农民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得到更多的实惠!”广水市卫生局副局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付志安满怀信心地说。 (李明清 张书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