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从“放水养鱼”到名牌职教
——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侧记
作者:徐斌
  在我市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一度达到33家,再到现在的13家,走过了从“放水养鱼”到打造精品名牌的发展历程。
  “放水养鱼”打下职教基础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早,基于“放水养鱼”的办学理念,学校一度达到33家,每年毕业生达万人,在省内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为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今后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这种一哄而上办职教的做法,将职业教育的草根性展露无遗:低门槛准入、低标准办学、低水平管理、低质量输出、低效益运行、低层次重复。许多学校将学生在校进行一周至半年的短期培训后送出就业,学校沦为劳动工人中转站。这种把学历教育短期化,技能培训泡沫化的做法招来老百姓的一片骂声。办学规范的中职学校也受到了极大冲击:生源流失、信誉受损、学生受害。
    近年来,我市初中毕业生数量以每年4000人左右的速度锐减,同时周边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生源外流,我市职业教育的生源空间在急剧缩小,激烈的招生竞争所带来的高成本办学问题十分突出。
    重新洗牌 打造精品职教
    2008年3月,我市对全市33所具有中等职业教育资格的教育机构进行清理,两次共撤销了20所不合格职业学校。
    改革总是会有阻力。很多学校倚仗低廉的成本投入,尽可能放大经济收益,把办学当作敛财工具,甚至有人想在助学金中分一杯羹。学校撤并当然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人通过多种途径向教育部门施压。教育部门顶住了重重压力,坚决杜绝办学不规范的学校浪费教育资源贻害学生,坚决杜绝 “人贩子”教育在随州存在。
    从2008年中考招生开始,我市根据学校的办学能力,将招生计划直接下达到专业,以招生计划为杠杆对学校办学进行调控,有效防止了少数学校超负荷招生,影响教学质量。
    2009年以来,我市又对中职学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全体学生学年末进行部分专业和文化课全市统考,对不参加考试者不发放助学金,对考试不合格者不发毕业证书,有效杜绝了少数学校教学“短斤少两”,提前将学生送出顶岗实习的行为,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前,我市职业教育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教育整体实力空前增强,办学档次明显提升,学校基础进一步夯实。
    2009年,湖北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王先乐作为我省唯一中职学校代表,参加了全国职教年会,介绍随州经验;在2009年11月举行的湖北省首届中职技能大赛上,我市代表取得了汽车维修二等奖、普通车工三等奖的好成绩;在黄鹤美育节上,我市中职学校选送的论文和表演节目分获一等奖;随州技师学院、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随州机电工程学校等学校坚持规范办学,开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省外开办了15家分校。2009年中职学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就业岗位好,待遇高,就业的学生中月薪2000元以上工资的大有人在。
  阳光工程 推进健康发展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监督走进校园,让教育沐浴阳光。2009年初,市教育局决定实施“阳光教育”工程,推行阳光招生、阳光收费、阳光办学、阳光财务、阳光资助、阳光人事、阳光政务。
    从2006年级学生开始,国家开始对中职学生实施资助制度。在不断实践中,我市摸索出一套中职学生助学金发放制度,成立“阳光操作封闭委员会”,具体负责助学金的公开发放,确保国家资金绝对安全,确保学生资助及时到位。2008年,随州市教育局被评为“湖北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教育局”。
    市教育局局长吴江明表示: “随州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做大、做强、做精随州职教任重道远,我们将坚持信念、坚守道德、坚定信心,推进随州教育统筹发展、平安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徐斌 通讯员 李东明 车蓓)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放水养鱼”到名牌职教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科教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