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航天功勋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孙家栋
作者:文清
  1月11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数学大师”谷超豪
    192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数学和力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现为复旦大学教授。
    2009年10月20日,“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国际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的、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 “谷超豪星”,并演示了“谷超豪星”太空运行情况。
    1938年,日军轰炸温州,全校师生逃难到青田。家园被毁,同胞惨死,让少年谷超豪深切地体会到屈辱和愤慨。在学校礼堂里,谷超豪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青少年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
    谷超豪认为,像孙中山那样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国家的兴亡承担责任,自然是 “大事”;用自然科学改造世界,也是“大事”。从此,当科学家、做革命者,两种身份同一种使命,成了谷超豪人生历程中相互交叉的两条线。在哥哥的影响下,他阅读进步书籍、加入学校的进步组织、写文章、贴标语,积极为抗日宣传做后勤工作。1940年,年仅14岁的谷超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他被公派到苏联进修。他有意识地学习了与高速飞行器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1959年7月,谷超豪综合多项成果,完成了题为《李-嘉当变换拟群的通性及其对微分几何的应用》的学位论文,被认为是继大数学家艾里·嘉当之后,第一个在无限变换拟群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人,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随后他便由微分几何转入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这一国内数学的薄弱领域。
    放弃已有成绩,归零后重新出发,谷超豪作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重大抉择。1959年,谷超豪回到国内,即以机翼的超音速挠流问题为突破口,组织队伍进行科学攻关。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谷超豪在当前数学最前沿领域,特别是数学的交叉研究和边缘化上,获得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尖端技术,特别是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人们心目中永远的““数学大师””。
  “卫星之父”孙家栋
    1929年生,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
    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参加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协议谈判。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在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指挥体系中,孙家栋、栾恩杰、欧阳自远三人被誉为“黄金组合”,真正的“三驾马车”。2004年2月25日,当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通过 《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时,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即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为总设计师,聘任欧阳自远为月球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同时给工程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欧阳自远认为,“嫦娥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孙家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1967年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我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我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孙家栋80岁之际,病中的钱学森亲笔致信祝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文清)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孙家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科技前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