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回家路
作者:李柯勇肖春飞涂洪长
回家——每逢春节,这两个字都会让中国人萌生一种发自血脉的激动。今年春节,回首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之间的回家旅途,更让人感慨万千。每一个回家的故事,都折射着一幅史诗般壮丽的画卷…… 海外华侨陈政杰: 一条中国人地位不断提升的路 几天前,陈政杰忙完公务,回到了福建长汀老家。他去南非8年了,每年都要回一次国,不仅因为想家,更是为了给自己“打气”。 在一次次往返国内外的旅途中,有两个对比给陈政杰留下了深刻印象。 ——出国前的1998年,他的故乡遭遇严重洪灾,老家房子严重受损,直到靠着他“打洋工”寄回来的钱才修葺一新。2008年他回国正赶上南方雪灾,他原本担心道路受阻回不了家,没想到从厦门到他家乡的小山城之间已通上了铁路和高速公路,一路畅行无阻。 ——他第一年回国,亲戚朋友问起他的收入时,脸上满是羡慕。而去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用南非兰特结算工资的陈政杰收入严重缩水。回到老家,发现大部分亲友的收入竟没有受到严重影响。 “好像每回一次国,我的底气就更足了一些。”他说,“特别是去年,突然觉得,世界上真正的宝地还是中国。” 农民工张大益: 一条城市和乡村越来越接近的路 38岁的张大益还记得,2000年他从老家贵州遵义农村来沿海打工时,除了带上身份证,还要专门花10元钱到村委会再开一张身份证明才能外出。进了城,每个月又得花25元办暂住证。 城市、乡村的很多方面正在日趋接近,这是张大益走过十年回家之路以后得出的观感。十年来,张大益每到春节都要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回老家,和父母、妻子、孩子团聚。“挤”,一个字就概括了他回家路上的全部记忆。 正是踏着这样一条混合着艰辛与渴望的路,张大益的家乡迈进了一个新时代。腰包鼓了,生活好了,自然是最明显的变化,但更让他感叹的是农民权益的提高:“现在农民也能享受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了,跟城里人一样。 城市白领禹博: 一条回归精神家园的路 2月5日,禹博从上海启程回宁夏银川老家。对于这位33岁的高级白领来说,回家早已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订好电子客票,用身份证登机,两个多小时就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可是他总对十年前那次艰难的回家旅程念念不忘。 2000年春节,他穿着棉大衣排了一整宿的队,还是没买上最后一张票。只好花高价买了黄牛票。对于他当时的工资而言,那是个不小的数目,但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家。 禹博至今不喜欢坐飞机回家,那给他一种“吃快餐”的感觉。坐火车虽然辛苦,但那一寸一寸接近家乡土地的感觉总让他眼眶湿润。“其实,我们回归的是精神家园。”十年间,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浮躁与沉淀、迷惘与清醒的中国人,越来越自觉地向自己的精神传统回归,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无形的回家之路。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 肖春飞 涂洪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