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一样的年俗一样的情怀
新华社2月18日电 春节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人们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通过年俗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年俗也发生了许多改变,但在偏远的农村,流传千年的年俗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86岁的任世模老人一大早便指挥儿孙们祭祖,然后打扫院落、整理房屋,象征新年新气象。 下午五点左右,每家的长子长孙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接祖先”。先在家里准备好供品,将做好的晚饭单独盛出一小碗,摆在供桌上,然后在大门外放鞭炮、烧香,将祖先接进家门,和家人同吃团圆饭,共度春节。 在湖南益阳,过年的团圆饭一般都吃得比较漫长,有的人家吃上2-3个小时也不散席。而在其团圆饭中,最讲究的便是“三鱼”,即鲶鱼、鲫鱼、黑鱼,这三种鱼的当地方言名称分别谐“年”“季”“来”,寓意每年每季都有钱来福来。 而在四川小伙胡志的印象中,大年三十最特别的年俗莫过于大人带着小孩去摇嫩竹。“小时候个子比较矮,大人说三十晚上摇嫩竹,边摇边唱当地民谣,小孩子就能跟小嫩竹一起长高了。”他说。 一到零点,不管是在中国南部还是北方,家家户户都开始放鞭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送走了牛年,迎来了崭新的虎年。之后,大家开始“守岁”,用通宵的不眠换取新年的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