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2010中国金融服务营销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专家共论金融品牌战
  杨再平:关注金融能效比
    “家电行业有一个词,能效比,家电达不到能效比标准,是不能卖的。借用这个概念,我们的银行家和理财师们,也应关注一下金融能效比,即金融资产的运动和它的交易对实体经济所发挥能效的比例。”在此次高峰论坛的专题演讲环节中,杨再平提醒在座的金融从业人员,“我们的金融业只有回到这个根本,才能保持稳健发展,我们的钱才会越来越值钱。”
    杨再平认为,金融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对实体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效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效能就表现在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比如银行的存贷业务,将老百姓闲置的钱集中起来,贷给需要资金的人用,减少了资本的闲置浪费。杨再平说,去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银行业功不可没,在整个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投入比例占80%以上。但与实体经济相比,金融能效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他分析说,目前我国金融资产余额近80万亿,2009年的GDP总量是33万多亿,两者相差近2倍。再看去年的增长率,去年贷款增长了31.7%,GDP增长了8.7%,也就是说,每增加1块钱或一个单位的贷款,只带来了0.27的GDP的增长。因此,就银行业来说,其金融能效比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李光斗:品牌战金融行业的品牌时代
    ★房价虚高 缘于投资渠道狭窄
    “我来的时候路过燕莎看到一个房地产广告牌,问了一下价格,附近的房价已经达到近7万元一平方米。北京三环外的房价涨到7万一平方米,我想北京的房价很快会超过纽约,超过东京。”在本次论坛上,李光斗以居高不下的房价作为由头,顿时吸引了与会者的关注。
    “为何中国的房价虚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有钱人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李光斗分析说,中国的金融业不发达,投资渠道有限,造成我们把所有钱都投到房产上。中国富人未来最可悲的是人在天堂,钱在银行。
    ★未来发展 中国要靠金融
    “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靠什么实现了经济增长?制造业,中国为全世界做衣服、做鞋子、造汽车。但未来的三十年靠什么?靠金融。”李光斗分析说,中国和美国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金融业,而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金融业能否赶上美国。“中国除了输出订单之外还应该输出什么?我觉得应该输出品牌。中国和美国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中国在全球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李光斗说,我们提到美国想到的是微软、肯德基,美国在控制了全球经济的同时,也拥有了全世界最雄厚的品牌资产。在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美国占了51个。
    李光斗说,目前,最需要品牌建设的行业,就是金融业。
    ★故事营销 树品牌形象
    品牌建设,需要营销,而故事营销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这方面美国人非常擅长。李光斗举例说,美元的背面写着“我们信仰上帝”,但美国银行做的广告是什么?上帝信仰美国银行。作为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它的广告调侃而有效。
    “再看看中国各大银行的品牌,你会发现,所有的银行LOGO都长得非常像,都好像一个妈生的。这说明我们的银行还没有进入到品牌最大的时代。”李光斗说。“中国的银行营销也要讲故事。同时应该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转变,从卖同质化品牌到卖差异化产品的转变。”李光斗说,这包括如何让银行的品牌在客户中建立信任,如何赋予品牌个性等内容。“银行是做什么的?我觉得是卖梦想的。”李光斗举例说,花旗银行的广告告诉你,“梦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更美好。因为有我们,你能够快速地实现梦想。”在中国的银行业,给年轻人实现梦想的金融产品和机会很有限。
    王晓乐:洞察消费者需求
    国家工商总局每年都会出一个中国广告业统计数据,2009年的数据今年4月份出来,银行保险业的广告增量估计在30%~40%之间。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王晓乐分析说,广告量的激增,从侧面说明中国的金融业也开始关注品牌的塑造了。那么品牌对金融业有什么样的价值?
    王晓乐分析说,金融行业做品牌有其特殊含义。其一,金融行业卖的就是信任,因为金融产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可感知性和不可展示性,客户选择某个品牌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源于记忆中的一种信任。其二,金融业追求差异化,但创新艰难。特别是产品层面上的差异化是非常难做的,比如,在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产品的创新就变得很艰难,因此,银行就会把希望寄托于品牌形象的差异化,以此凸显企业特色。
    王晓乐认为,金融机构要想实现品牌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抓住其品牌管理的核心要素。
    首先,要洞察消费者。银行在做客户分层、接触点分析、信息矩阵建构时,都需要从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否则,品牌建设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分析接触点。品牌是消费者认知与印象的叠加,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其服务品牌的形成是多种印象的叠加,这就要分析接触点,要从信息接触和消费体验两个方面入手。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专家共论金融品牌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财富资讯】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