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放下包袱轻装上路
——记我市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作者:许享红徐王俊
  2月20日,随县小林镇粮管所负责人,到工商部门办理民营企业登记,准备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为“民营”。
    随州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在全国树起了一面旗帜。去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 “全国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我市粮食局局长王炎林,作为全国粮食企业改革的唯一代表,做典型发言。去年,全国30多个地区的粮食部门组团来我市取经。
    在经历了2001年的主附分离、富余职工分流安置的改革基础上,2008年至2009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轻装上阵,活力倍增,实现盈利。
  
    挂账减员,轻装上路
  
    我市国有粮食企业负担,主要集中在“老人”和“老账”上。据曾都区粮食局局长彭传富介绍,原曾都区国有粮食企业有职工1100多人,每年亏损1000多万元。亏损只能用国有资产冲抵,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2001年,我市粮食企业进行“减官、减灶、减员”的改革,买断职工身份,分流“4050”人员,部分人员返聘上岗。
    2008年,我市在“三减”基础上,全面推行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国有转民营,把所有亏损上挂到县级粮食部门。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的职工,实行自愿入股;其他分流人员解除劳动关系,并作了妥善安置。截至目前,全市2126名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中,有占总数25.8%的人选择脱离企业,企业轻装上阵。
    曾都区府河镇的申兴华,是国有粮食企业分流的职工。他现在在上海承包水务工程,一年可赚十几万,还带了六七名人员打工。
    湖北省粮食局副局长赵启玉说:随州粮食企业改革平稳顺利、效果好,为全省树立了榜样。
  
    明晰产权,保全收储
  
    产权制度改革后,如何保住粮食收购阵地?我市采取“保一块、活一块、丢一块”的办法,明晰了产权,保全了收储阵地。
    在各区市县保留1个国有独资粮食企业、若干个国有控股企业,对军供企业、承担中央和地方储粮任务的储备库实行重组,保证粮食宏观调控和保护粮农利益。
    我市各县级粮食局和同级国资管理部门,联合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对所有资产处置收益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保留粮源充足、仓储设备比较完善的粮食收购站点,实行租赁经营,盘活资源;对已失去粮食收购功能的粮食收购站点放弃处置。
    改革后,全市291个粮食收购站点,国有独资、控股41个,租赁经营242个,处置改变用途8个,全市粮食仓容由7.9亿公斤增至8.3亿公斤。
    曾都区府河粮食购销公司,是由府河镇粮管所改制的。该公司执行董事陶正德坦言,市场化经营,更加灵活,必须保证粮食购得进、销得出、能加工、效益高。
  
    产业经营,多赢发展
  
    以前,我市粮食产业链不完善,粮食企业单打独斗,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多,但加工增值难;民营加工企业粮源紧发展慢。
    市粮食局局长王炎林认为,将国有粮食企业产权改革与推进粮食产业化结合,既能培育壮大粮食龙头企业,又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鼓励社会资本购买国有资产,实行投资多元化,同时采取农工商联营、产供销一体,提高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经营效益。
    去年,我市国有独资粮食企业随州市粮食储备公司、广水市骆店粮管所,参股组建广水市仁星粮油收储公司,粮食企业联合,运行效果良好。
    目前,全市29家改制企业中,与国有粮食企业联合的有3家,与加工企业联合的有4家,与民营企业联合的有3家,自成一体的有19家。未来几年,“订单农业”将是我市粮食的发展方向,粮食企业给农民下订单,引导其生产质优价高的粮食,形成规模和品牌。
  
    (本报记者 许享红 徐王俊 通讯员 费大国)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放下包袱轻装上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