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合作社铺就致富路
——安居镇发展合作社建设新农村
作者:陈晓林特约记者钟克波
  编者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目标。在国家的积极号召下,我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于2008年启动了随南、广北两个新农村试验区的建设。建设启动以来,这两个试验区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报就此推出“走进新农村试验区”系列报道,反映试验区的新变化,总结建设过程的新经验,让读者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细雨霏霏,春寒料峭。3月22日,记者来到随县安居镇王家沙湾村。
    村头 “安居无公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里,农民赵金柱刚采摘的几袋青茄子正在过磅。“8号赵金柱,176.5公斤。”在合作社里,赵金柱被编为“8号”。他交售的所有蔬菜的包装袋都标着“8号”,便于质量追溯。
    当天的茄子收购价是每公斤6元,赵金柱到手1059元。他自豪地说:“我家大棚出来的蔬菜,是‘安居沙湾’牌的。价钱好,不愁卖。有了合作社,就是不一样。”
    当天,因天气原因,卖菜的社员比往日少。收购价比上日每公斤又提高了4毛钱,但前来收购的蔬菜批发商依然没有收购到足量的茄子。沙湾的蔬菜,俏着呢!
    王家沙湾村是安居镇被纳入随南新农村试验区的8个村之一,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传统。但以前村民们各种各的,各卖各的,种植技术参差不齐,时不时还会遇到销售难题。2009年2月,该村8组34名菜农在镇政府支持下,注册成立了合作社。短短1年时间,合作社就发展社员223户,蔬菜面积1200余亩,蔬菜年产销上万吨,产值1000余万元。
    合作社负责人贺新富说:“合作社主要做了四件事: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蔬菜、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以蔬菜销售为例,以前,几个菜贩控制着销售权,存在较严重的压价行为。合作社成立后,注册了蔬菜商标,申报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设计制作了统一的包装袋,与新世纪购物中心新生活超市实行了农超对接,并和武汉、孝感等地批发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去年,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4000多元。”
    离开王家沙湾村,我们赶往范家岗村。该村支部书记刘喜国带领我们来到“民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延益水产专业合作社”,参观了村民新居民点的农家别墅群。在延益水产专业合作社,正碰上合作社理事长刘顺勇搬迁办公室。他擦擦手上的灰尘说:“今年,社员增加到了230多户,以前的办公室小了,有时社员们来访,站都站不下。新办公室有120平方米,内设经营区、接待区、办公区,方便多了。”
    延益水产合作社2008年7月注册成立。加入了合作社就有了一份依靠,这是社员余五的真切感受。他承包的和睦畈村榨屋湾水库有180亩水面,以往由于缺乏技术,采用化肥养鱼方式,污染严重,年年死鱼,几乎灰了心。2009年2月,他加入合作社后,在技术员指导下,采用生物肥养鱼新技术,当年产鱼5万公斤,纯利润8万元。尝到甜头的余五今年又在车岗村承包了60亩水面。
    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安居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该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韩红强说:“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的内容很多,我们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有成效的探索。安居镇是随州蔬菜、优质稻麦、食用菌的集中产区。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组织农民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条有效途径。如今,全镇已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带动社员农户3000户,这些农户比一般农户增收更快。”
  
    (本报记者陈晓林 特约记者钟克波 通讯员范地明)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合作社铺就致富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