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范效应
——随县三里岗镇探索连片创建新农村
作者:徐王俊
3月26日,大洪山北麓,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整齐的农家别墅环山而列,白墙褐瓦、石路亭台、楚风楚韵;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市场人来人往;村委会办公楼前,“打造靓丽吉祥寺、创建省级示范村”的标语赫然入目。 去年9月,三里岗镇被省委省政府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至此,该镇掀起了连片创建新农村的高潮。这一切还得从吉祥寺村说起。 2007年3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吉祥寺,成了首批“吃螃蟹”的村子。 依托食用菌产业,吉祥寺村提出了“211”目标:户均种2000袋香菇,养10头猪,人均纯收入1万元。与裕国菇业、三友食品、神农生态3家公司合作,兴建500亩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兴建食用菌科研中心;新建通村公路12公里……1年后,该村通过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检查验收,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村民对创建成果最有发言权。在居民点谈文昌家里,热水器、有线电视、网络电脑一应俱全,1楼还开起了农家餐馆。他笑着说,搬进新居的有88户村民,还有香菇大市场,人流量大,少不了一个吃饭的地儿。 该村村主任助理唐威介绍,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新建沼气池350口,639户全部实现改水。今年将启动吉祥寺居民点二期工程,投资1800万元,再添80户。 吉祥寺村的示范,让相邻的村子再也坐不住了,创建很快在全镇铺展开来。 “农户入住新居的积极性可高了。”刘店村村支书李朝明说,“首期72户居民点已在建设,估计今年4月底可竣工,但还有30多人想进新农村。”目前该村菇乡美食苑和新村广场正在筹建;投资50万元对河道进行整修;还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给予重点帮扶。 杨家棚村,是三里岗香菇发源地,也提出了“3511”工程:即户均种3000袋香菇,人均栽500棵意杨,户均养10头猪,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目前新居民点土地平整已经完成,老街改造工程即将动工。 212省道沿线,全镇737户农房包装已全部结束,贾家湾村14户、三里岗居委会59户和八一桥村28户居民点都在建设中,全镇掀起了居民点建设高潮。近两年,全镇共有500多户家庭,从山区迁出,生活实现从朴素向舒适转变。 芳草绿荫,沼气烧饭,水泥路通村达户,住上农家小楼,这是家住杨家棚村3组的胡仪坤,对新农村生活的畅想。从荆门来的亲戚孙发海接过话茬:“随州新农村建设,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据了解,去年该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3.86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成绩没有让该镇党政班子陶醉,而是深化了他们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不能仅局限于用指标和数字进行考核和衡量。”镇党委书记张华强表示,“新农村建设只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字方针,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只能在探索中前行。今后将尝试‘民企带村’,利用实体争取项目资金,集中连片构建新农村,用3至5年时间,让1000户农民走出山区,打造省试点强镇。” (本报记者 徐王俊 通讯员 陈德刚 朱道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