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旅游耀“果园”
——曾都区洛阳镇发展生态旅游探访
作者:伍雅兮
出随州城关一路向南,来到曾都区洛阳镇,可看到平坦蜿蜒的乡间水泥路,灰墙黛瓦的村庄民房点缀在潺潺溪水与翠绿青山间,房前屋后,或是香菇棚子,或是修剪齐整的银杏。记者近日来到这里,探访该镇如何发展生态旅游助推新农村建设。 说起洛阳镇,就不能不提银杏。该镇是中国古银杏之乡,境内分布着5条古银杏群落带,有定植银杏树510余万株,其中百年以上1.7万多株,千年以上308株,年产银杏果500余吨,烘干银杏青叶3000多吨,被专家学者赞为“华夏银杏第一镇”。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发挥特色,利用好银杏资源?该镇党政领导班子作出了银杏种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的战略决策。 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该镇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逐步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条件。走在干净的镇区街道上,路两旁的松柏与银杏郁郁葱葱,洛河绕镇而过,临街的建筑,明清徽派建筑风格效果初现。副食店老板施泽民看着镇区一天天变美,心里甭提有多高兴:“路搞好了、河搞干净了、门面搞整齐了,今后客流量增大,我们的生意也会更好。”随行的镇干部介绍道:“去年10月,我们启动了镇区整治改造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一期工程,主要对临街建筑按照明清徽派风格进行改造包装,并对人行道进行彩砖铺装、河道设置栏杆等。” 看中洛阳银杏良好的生态资源,玉龙公司投资打造千年银杏谷景区,浙江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将洛阳作为银杏叶定点供应基地,进行银杏深加工,开发银杏罐头、银杏美食、银杏保健产品;美国和法国银杏生产企业的老总也看中了洛阳银杏叶…… 该镇结合实际,利用现有资源,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现在,该镇初步形成旅游、银杏、食用菌、板栗、木本油料作物五大产业。全镇有5200余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年栽培香菇800万袋,黑木耳200万棒,去年实现销售收入7500万元;改造嫁接天然板栗林5.5万亩,年产板栗1300多吨,去年实现销售收入950万元。全镇计划栽种木本油料作物5500亩,现已在王家桥、龚店、珠宝山等村开工建设基地8处,开挖面积3300亩,已栽种油茶、核桃1650亩。 “落叶成金”的银杏谷更美了,再加上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胡氏祠民俗博物馆、农家乐饭庄,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流连忘返。2009年到洛阳参观旅游的省内外客人达30万人次,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永兴村杏林山庄的老板孙本明喜滋滋地说:“沾旅游开发的光,现在我们农民的日子是有滋有味!” (本报记者 伍雅兮 通讯员 董仕菊 胡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