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工业新城的崛起
——看曾都经济开发区如何发展壮大
宽阔整洁的马路畅通无阻,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企业生产红红火火……阳春时节,记者走进曾都经济开发区,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曾都审时度势,决定在这里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6年来,经过几届人的奋斗,如今这里崛起了一座工业新城。 一流水准建平台 搭建舞台,才能唱大戏。 2004年曾都经济开发区筹建时,各种基础设施一无所有。该区从各单位抽调5个人组成指挥部,白手起家,决定先从基础设施抓起。 他们分头行动,先后上10次赴省、市、区规划建设部门跑手续,还奔赴数百里,到荆州请来环评专家做环评。功夫不负苦心人,很快,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形成。 为确保工程及时开工,他们把部分工程交给当地群众施工,完工后再逐步兑付工程款,缓解了资金压力。同时向各级财政争取资金支持,向金融部门争取贷款。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争分夺秒!曾都经济开发区下硬规定,必须在项目进来前,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在修建两水三路时,负责此项工程的干部李晖在施工现场晕倒,现场人员急忙将他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次日一苏醒,李晖忍着病痛,坚持工作。就这样,他所负责的两水三路提前1个月高质量完工。 正是靠这样的顽强拚搏精神和超人的速度,才取得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累累硕果。6年来,曾都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5亿元,完善园区功能,修建园区主干道12公里,不但达到了“七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电信网络、通有线电视、通排污水道、平整土地)”,而且建起了绿化大道,并形成了汽车及机械产业园、轻纺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园和商住区的“四园一区”。省领导多次到这里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蚂蟥精神”引项目 “梧桐栽好引凤来”。曾都经济开发区把招商引项目作为生命线,派员数十次奔赴深圳、广州、浙江等地招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北京客商李艳荣意欲与合力公司合作,为促其成行,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章世家带领合力公司负责人两上北京、三下武汉与客商洽谈,终于感动客商,促成了投资过亿元的湖北华星公司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 为确保签约项目能顺利落地,曾都经济开发区一切围绕项目干。去年,一个项目选中了首义村,要求半个月后开始动工建厂房,开发区10名干部全部进驻首义村,想尽一切办法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终获得理解,群众签下了拆迁协议,确保项目按时开工。 曾都经济开发区想尽办法帮助客商达成所愿。投资5000万元的澳门成利威制衣公司董事长成利芬要求1周内办好土地使用证。承担此项工作的干部何斌日夜加班,搜集整理所有资料,他克服困难,先后30多次跑相关部门,如期办好土地使用证。成利芬称赞说:“曾都经济开发区干部真是言而有信,办事神速!” …… 曾都经济开发区人正是靠这种 “蚂蟥精神”、“钉子精神”,接二连三引来一批重大项目入驻。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入驻企业92家,实现项目满园。 悉心服务促发展 曾都经济开发区干部人人当 “保姆”,经常深入企业出谋划策,悉心为企业服务。今年2月,全力公司供水管道突然发生故障,影响生产,还给正在运转的生产线和冲天炉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曾都经济开发区获悉后,迅速调动洒水车送水救急,使生产线和冲天炉冷却,同时与自来水公司联系,以最快的速度排除故障,避免了一场大事故,保证了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 去年初,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大部分企业面临困难。面对危机,开发区到企业调研,为企业献策,引导企业 “危”中寻“机”,实现弯道超越。一系列措施使许多企业保持稳步发展,在较短时间内企稳向好。 正是靠这种悉心服务,曾都经济开发区的企业才如滚雪球般发展壮大,赢得发展的春天,各企业呈现一派热火朝天、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全力公司新建的年产30万吨铸造基地投产后,每月产能可达1万吨铸造件,创产值6000万元;新落户的方正能源投产后,每月可生产锂电池200余万只,并以每月增产10余万只的速度递增……同时,不少企业扩规。目前,全开发区仅规模企业就有20多家正在扩规,呈现出后劲勃发的喜人局面。 6年来,曾都开发区从一片荒凉之地,发展成面积达10平方公里,年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年产值43.8亿元、税收1.2亿元的新型开发区,综合实力跃升至全省县级开发区第26位。曾都经济开发区像一颗明珠,越来越耀眼。 (本报记者唐天才 特约记者 林彬 李鸿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