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城市频遭“积涝”拷问城市功能
作者:据新华社5月16日电
  5月5日以来,一波接着一波的罕见暴雨侵袭南中国,各地洪水肆虐。一些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其中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
    城市频遭“积涝”,暴露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连续暴雨,城区“浮起来”
    历史罕见降水造成南方一些城市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交通受到严重影响。5月12日至13日,江西省西部工业城市新余市遭遇1984年以来最强暴雨侵袭,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5月13日,在新余市火车站广场附近,内涝积水近一米深,导致2000多名群众一度被困,武警新余市支队官兵紧急出动,把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不仅仅是江西,连日来,广东等地也出现暴雨倾城,羊城广州再现水漫全城。据广州市统计,14日晚至15日凌晨,两个多小时的滂沱大雨,让羊城再现一个星期前的水漫全城场面,大街小巷已成一片泽国,不少交通干线因积水堵塞;暴雨造成559人受灾,1150人连夜紧急转移。
  雨太大还是城市太脆弱
    新余市水务局局长林愚认为,城市严重内涝,最直接的原因是降水强度太大。但专家认为,造成内涝严重的根源还是城市太脆弱,在极端天气的背景下,现有的排涝设施抵挡不住大水在城市的“积涝”步伐。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崔胜辉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出现了“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等问题,在一栋栋漂亮的现代高楼大厦下面,排涝系统几乎是一片空白。同时,在城市排涝系统的建设规划上,有关部门对极端降水情况估计不足,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城市排涝系统脆弱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
    国内著名气象专家李小泉说:“城市被水浸,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城市市区内的水塘、绿地日益减少,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或水泥、沥青路面,地面‘硬质化’了,水渗透不到地下,只能汇集到相对低洼的市区,从而出现城区的积涝。”
  城建规划需增气象元素
    崔胜辉建议,除了加强城市排涝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外,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规划时,不能因为城市开发而牺牲公园、绿地、水体,要强调绿色城市化。
    李小泉解释,绿地、水体起着重要的“汇水”作用,能够适当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但现在这些天然排涝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贮存多余雨水的地方。加上管理不善,城市垃圾“作祟”堵塞排涝渠道,加剧排涝困难,“大街变江河”也就在所难免。
    专家提议,城建部门与气象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加强预警工作。专家认为,在城建规划需多增“气象元素”,不单单是一个技术理念的改进,实际上对城市编制雨水排放规划、河道治理规划,指导整个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是非常有帮助的。 (据新华社5月16日电)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城市频遭“积涝”拷问城市功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时事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