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丹维和的日子
【阅读提示】 蒋磊,家在随州城区,是济南军区的一名军官(宣传股长,副营职),他曾在2007年和2009年两次赴苏丹维和,在苏丹工作、生活了共16个月。在苏丹的日子里,蒋磊经受了环境的考验,也曾与死亡擦边而过,感受到了维和的苦乐,更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的骄傲和自豪。 1 成为苏丹维和部队一员 1998年,我考上了军事院校,2001年在济南军区实习,2002年正式带兵,半年后就到机关做宣传工作。几年时间里,我在基层和机关来回锻炼,工作干得有声有色。2007年1月,中国向苏丹瓦乌任务区派出济南军区第二批赴苏丹维和部队,接替首批,继续执行联合国苏丹特派团(联苏团)及其任务区赋予的维和任务,而我就是第二批中的一员。 那时我在机关,部队领导找到我,说要挑选人员去苏丹,认为我经历过军中集训、军事演习,有基层经验,且学历、体格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说实话,领导说这些话时,我心里很矛盾,因为了解一些苏丹的情况,不仅环境艰苦,而且有生命威胁,我是家里独子,父母年龄大了,母亲身体不好,万一出事他们该怎么办呢?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使命重于生命”,我必须得去! 我给父母打了电话,父亲是位老军人,他没有多说,要我好好干;母亲虽然担心,却尊重我的意见。接着,我开始了两个月的赴苏丹前的营地训练选拔,每天都在进行超负荷训练。选拔采取的是全程淘汰制,每项考核、每个课目、每次体检,严格把关,直至登机。进入营地以来,有40多人先后被淘汰,我最终坚持到最后。 2007年1月16日,我和第二批赴苏丹维和部队的其他434名官兵登上了飞机,在国内的最后一站乌鲁木齐给飞机补给养时,我给母亲发了一个短信,“再见了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儿牵挂,当我从苏丹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后来,母亲告诉我,她一看到这条短信就哭了,而这条短信她也一直保留着。 2 恶劣条件下不减战斗力 17个小时后,我们到了苏丹。一下飞机,热浪来袭,近50摄氏度的高温让我感觉要被蒸熟,一眼望去,土地全是红色。等待联苏团的小飞机接我们去任务区的期间,有人开起玩笑,“这个地方真穷啊,出门都不坐火车,就坐飞机”。实际上,由于苏丹21年的战乱,在各地布下了120多万颗地雷还未排除,所以在苏丹,空运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 到了任务区,大家很快各就各位。我属工兵分队,工兵主要担负任务区内修建及维护道路、桥梁、建筑物、停机坪和防御工事等有关工程保障任务。苏丹南部的瓦乌虽被标注成一座城市,实际上经过多年的战乱,瓦乌只是一个贫穷的部落村寨。在这里,到处都是茅草屋,小孩子总是光着身子光着脚,大人们也仅靠一块布裹身,吃的多是树上结的果子。曾有人用了三句话总结瓦乌人的生活,“穿衣一块布,吃饭靠上树,光着脚走完人生路”,由此可见有许多建设他们没能力完成。 环境的恶劣也给工作带来难度,比如在外施工,不仅气温高,要防止中暑,而且出外勘测时要防雷、排雷。到了晚上露宿时,不仅要防野物袭击,还要防蚊。瓦乌有种安蚊,肉眼是看不到的,却是疟疾的传播者。我们虽然打了预防针,搽了驱蚊药,但是还是有几个人“着了道”,幸好有医疗小分队解决难题。刚去时,我一点都不适应那里的饮食,多是西餐,后来我们部队自己做饭,又开辟菜地种菜,生活才稍好些…… 不过,这些并不会影响我们维和工作的进度,大家都是铆着劲儿地干。在为期八个月的维和行动中,我们工兵出色完成了联苏团赋予的主要维和任务,建设的项目被联合国官员评价:中国工兵的标准,就是联合国的标准。 3 曾与死亡威胁擦身而过 2009年2月,我作为中国第五批赴苏丹维和部队一员再次赴苏丹。在部署拉加的工作中,我经历过死亡威胁,也经受了更大的考验。 拉加是苏丹南部的一个边陲重镇,因长年战乱,自然条件恶劣,道路不通,联合国救灾物资难以运达。从瓦乌到拉加的通道经过热带丛林的无人区和战乱留下的雷区,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路”。早在2007年联苏团就决定在此建设永久基地,也曾几次安排部署,但都没有成功。我们中国第五批赴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抵达瓦乌后,联苏团就把部署拉加的任务安排给了中国工兵。 接到任务后,工程兵大队副大队长和我及其他10人组成小分队,去勘察道路,了解沿途情况,为大部队挺进做准备。我们都戴着头盔,穿着防弹衣,背着步枪和一些侦查器材等出发。一路颠簸,到离拉加260公里的路段,有170公里为热带原始丛林,几乎没有道路,还有80公里为密集雷区。我们在丛林里艰难行进着,冷不防丛林里出现一辆皮卡车,上面驾着一挺机枪,十多个人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都拿着武器,向我们迎面而来。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拉枪栓。对方大喊,没有开枪,副大队长上前交流,因为我们带着联合国开的路条,无论是政府武装还是反政府武装都买账,最怕的是遇上游击队不管是谁就开枪。幸好,连比划带说,再加上路条,他们为我们放行。副大队长说,那是反政府武装。这是我与死亡最接近的一次。 3月31日,作为道路桥梁中队副中队长的我,带着工程兵大队16名官兵,通过空中输送率先进入拉加任务区。我们的任务是3天时间内平整2000多平方米场地,搭建板房6间,做好通水通电工作。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我们靠着馍片、压缩饼干、方便面饱肚,遭遇过毒蛇、蝎子,最艰难的是水缺乏。由于没有带净水设备,当地的水都不能喝,带来的水只得一点一点地用。缺水的时间极为难熬,但我们熬过来了,并出色完成任务。此后,我们工兵大队挺进拉加,也经历了种种考验,最终成功部署拉加。 4 为身为中国军人而自豪 在维和的日子里,我不仅感受到当地民众对中国部队的友好,也感受到各国维和部队对中国部队的尊重与佩服。 在瓦乌南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援助苏丹建成的“珠尔桥”,现在仍完好无损,成为中苏友谊的一个象征。许多当地民众见到佩戴五星红旗臂章的中国维和人员,都会伸出大拇指表示友好。在我们眼中,自己不仅仅代表着联合国,还代表着军队和国家的形象,在完成联合国赋予的维和任务时,也要为增进与驻在国的友谊做出贡献。做好工作之余,我们会给当地学校送去一些用品,为群众义诊,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记得我们回国前,一个村的村长拉着我们大队长的手,用很多个“非常”赞扬中国军队的好。 在瓦乌,还有巴基斯坦、肯尼亚等国的维和部队,他们对中国维和部队的办事效率和质量佩服不已。在一次技术比赛中,10个项目我们拿了9个第一,他们心服口服;我们各国维和部队之间会搞一些交流活动,一次在巴基斯坦部队交流,他们专门放了2008年奥运会的片段,还让我们写下 “中巴友谊万岁”的汉字,制作到幻灯片上;去年新中国60周年阅兵,肯尼亚官兵还专门凌晨起床等待收看,看完了专程过来说感受,带着惊叹不已的表情……每当这些时候,我心里的自豪感更强烈,为身后有一个强大祖国而自豪,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军人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