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当“羊”还是做“狼”?
作者:包东流
阅读提示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也是他们共同成长的大集体。在集体学习生活中,矛盾与摩擦难免会时有发生,一些小朋友被欺负或欺负别人的现象自然也时常发生。“孩子受欺负了该教他怎么办?”不少家长都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让孩子“反抗”,教训对方一顿呢?还是该教孩子忍耐,避免以暴制暴呢?对于家长们来说,还真有点难。 赵女士的儿子今年4岁,是全家人的心头宝,平时家里人连骂都舍不得,更别说打了。最近,赵女士却很心烦,因为儿子吵着不想去幼儿园了。 “家里上半年才搬了新家,我就给儿子转了个幼儿园,他好不容易适应了新环境,但是这几天却吵着不想去上学了。”赵女士说, “我问儿子为什么不去幼儿园,他告诉我班上有个小朋友老是欺负他,有时候他在玩玩具的时候,那个小朋友冲过来就将他推到,然后抢走玩具。”听过儿子的诉苦,赵女士心里很难受,专程去找了儿子的老师反映这个情况。可是没过几天,赵女士接儿子的时候,老师抱歉地告诉赵女士,孩子又被其他小朋友把脸抓伤了。 赵女士心疼之余,感到很困惑:“我以前教导孩子总是说别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但是现在我却很想告诉他,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勇敢回击,不能太懦弱了。不过,我不知道这样会不会给孩子从小就种下了暴力因子。” 事实上,这个话题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5月26日,记者在随城几个幼儿园以及小学附近采访了数十位接孩子的家长,他们中很多人表示,自己的孩子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因为是孩子之间的矛盾,大人只能将火憋在心里。那么至于孩子受到欺负后,是教育孩子做 “狼”主动攻击,还是当 “羊”默默忍受?这些家长为此争论不休。 “不宜和人起争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邹先生自己平时就是这样做的,也常常这样教育孩子。邹先生觉得社会上的人各式各样,人心叵测,要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动不动就打人的习惯,很容易惹出大乱子。“我的孩子以前也曾被别人欺负过,不过每次都是过后没多长时间他们就玩到一起去了,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有时候打架只是表达自己喜怒的一种方式,过了也就过了,再说小朋友打一下也打不坏的,所以我觉得还是不应该教孩子还手。不然孩子养成了习惯,长大后遇到问题就出手打架,反而不好。”邹先生告诉记者。 “我认为孩子拒绝‘动手’不一定就是懦弱,而是善良的表现,作为家长此时最好别责备孩子,而是应该对他的行为进行认可。”王女士的孩子今年已经读小学3年级了,她常常教育孩子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不能动不动就出手打人。“如果道理讲不通,就不要理他,再不行就报告老师就行了,自然会有人来管的。”王女士说,动手解决不了问题,这样打来打去,受伤的总是孩子。“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宝贝,伤了谁都不好。”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认为孩子不应该还手的家长只占少数,大部分家长的观点惊人地相似:孩子不能主动挑起事端,但是被人欺负了一定要适当地还以颜色,不然就会一直被欺负。 “就是要打回来!”谈到这个问题,依依的妈妈坚决表示: “一定让孩子打还他!虽然这话听起来 ‘没风度’,但在我看来,孩子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光是身体,也是尊严。打人的孩子本该受到惩罚,虽然说还有老师和家长,但这种惩罚既滞后又没有保障,很难让人心理平衡。” 依依的妈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依依在3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在小区玩小车,这时一个差不多大的孩子跑过来要抢依依的小车,依依不肯,结果那个孩子就用力推到了依依。 “当时依依哭得很伤心,我赶紧跑过去扶她起来,心里恨不得上去踢那个孩子一脚,可是那个孩子的家长当时就轻描淡写地让孩子道个了歉就完事了。打那以后,我就告诉依依,主动欺负别人不是好孩子,但是遇到别人欺负你,你就要还手,不能让别人白白把你打了。” 同为孩子家长的李先生认为,孩子不能太懦弱了,霸道要比懦弱好。 “现在的社会遍地是 ‘狼’,懦弱的人会成为‘美德’的牺牲品,而且最近几年在网络上流传了不少校园暴力事件,都是因为孩子太过懦弱造成的,所以我教育孩子就是被打了一定要还手,不管打不打得过,你要让对方知道,我不是任人随意欺负的。” 是让孩子当 “羊”,还是让孩子做“狼”?对于这个问题家长莫衷一是。为此,记者采访了随城几家幼儿园的部分老师,请这些幼儿教育专家们为家长们支招。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成长,家长不愿孩子当‘狼’,霸道跋扈,也不忍心孩子当‘羊’,失去自我保护能力。”某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20多年的王老师告诉记者,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 幼教专家解释,当孩子被小朋友打了,家长首先应该冷静地区分不同的情况,是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还是其他小朋友故意挑衅。分清楚原因后,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对于可以理解的打人行为不妨宽容以待,而如果确属欺负、挑衅与恶意,孩子一味地忍让则不可取。 如果家长一味教自己的孩子凡事忍让,甚至不问原因地责骂自己的孩子,会让孩子变得畏缩、胆怯、不自信,不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更可能让喜欢打人的孩子乐此不疲地挑起”战争“。被打的孩子还手,其实是最本能的自卫反应。 但另一方面, “以暴制暴”不是万全之策。如果家长坚持让孩子 “以暴制暴”,可能会引发更多、更严重的身体伤害,这是任何家长都不愿看到的。孩子或许可以在打架中学习,但不要学着打架。挨打时不是要还手,而是要还击,可以忍一忍,但不要处处让。 同时,家长还应该尽早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能够学会提前做出反应就非常好:不要接近气势汹汹的孩子;一旦出现动手就马上走开,避免进一步受到伤害。针对 “来者不善”的小朋友,要早在他动手之前让他感受到来自对方家长和孩子的威慑力等等。此外,家长还要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学会以智慧和能力取胜,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报记者 包东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