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路 通 车 畅
——曾都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工作纪实
作者:刘金伟
  近日,走在曾都区农村可见,通村公路蜿蜒起伏、客运站点星罗棋布、通村班车来往穿梭……
    近年来,曾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路站运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站棚建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通到农民家门口”,为群众创造安全、便利、舒适的出行环境。
  修 路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一条条通村公路串联起一座座沉寂的大山和一个个偏僻的村庄,方便了群众出行。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洛阳镇农民出行难的真实写照。洛阳镇是全国闻名的银杏之乡,年产银杏叶1500多吨。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许多农民收回来的银杏叶或滞销或低价贱卖。为此,洛阳镇一直把“村村通”工程作为解决群众出行难、促进农民致富的突破口,加快实施。目前,该镇通村水泥路已达127公里,村民还沿通村公路开办“农家乐”30多家,增加了收入。
    近年来,曾都镇、村两级建设通村水泥路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加大投资投劳力度,形成了“全社会办交通”的热潮,农村公路路网建设不断提速。
    2008年底,曾都已实现通村水泥路“村村通”目标。从2009年起,该区修通村与村之间的水泥路,连接“断头路”,连网成片,提高通村公路通达水平。至2009年底,该区共投资1.63亿元,通村水泥路已达264条、817.8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
  建 站
    “终于能像城里人一样,坐在车站里等车了。”在府河镇农村客运站,该镇严家畈村80多岁的王大爷深有感触地说。
    与农村公路快速发展相比,曾都的乡镇客运站点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该区交通运输部门经调查研究,认为府河镇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通便利、过往车辆较多,适合建立一座五级农村客运站。
    经过选址、规划和征地拆迁工作后,府河镇农村客运站建设于2006年正式启动,2007年底建成。该站总投资50万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配置了停车场、候车室、站务员室、驾乘休息室、无障碍通道、公共厕所等设施,日客流量达580余人次。
    按照“公路修到哪里,站点就建到哪里”的思路,曾都又在人流量相对集中、便于乘客上下的地段兴建候车亭。对候车亭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硬化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同时,在交通便利地段、公路一侧设立招呼站,站牌上标明本站名、起止站名、客运班线,为群众乘车指定了位置。
    截至目前,该区共投资160余万元,已建成五级农村客运站2个、候车亭54个、招呼站120个,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民乘车难、候车难问题。
  通 车
    “这一天,我们可盼了好多年了。”4月29日,对万店镇双河村村民来讲,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双河大桥竣工通车,万店镇至双河村的通村客运班车首次启运,至此曾都154个行政村客车通车率达到100%。
    曾都按照 “引导、培育、发展、规范”的思路和“村口始发、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服务理念,积极开拓发展农村客运市场。
    该区交通运输部门积极为农村通村班车从业人员办理从业资格证,减免培训费,减半征收车辆检测费。去年,该区共为车主发放运业引导资金8.64万元,发放燃油补贴191万元。同时,对客运车辆实行统一标准、循环发班、定时定点、统一票价的管理方式,严厉打击“黑车”非法营运行为,维护农村客运市场的良好秩序。
    目前,该区已建成农村客运班线32条,购置客运班车59辆,平均日发班车118班次,逐步形成了以乡镇为中心、连接干线、辐射村组、上通城区、下达村户的农村交通网络。曾都 “路站运一体化”建设,方便了群众出行,活跃了农村贸易,推动了该区经济社会发展。
  
    (特约记者 刘金伟 通讯员 宋晶华 谢万国 沈增)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路 通 车 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