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根节具有战略眼光
——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张文彬
作者:刘永国
“北有枣阳雕龙碑,南有洞庭湖彭头山,西有京山屈家岭,这些文化遗址距今5000—9000年。这些文化遗址里发现的文物,印证了炎帝神农时代,印证了炎帝神农的功绩,那是一个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的大变革时代!那个时代,应该有炎帝神农这样的英雄人物!” 张文彬,原国家文物局局长,退而不休,现为权威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第一副会长。 张文彬先生参加了连续两届“寻根节”。二赴随州,在今年寻根节的 “炎帝神农文化·名人论坛”上,张文彬先生是台柱子,做了题为《炎帝神农氏的历史贡献及随州的历史地位》的主题讲演。其讲演的明显特色就是用考古发现的文物说话,从历史文物、民俗传说、典籍记载诸方面,探讨炎帝神农其人其事其时代。 论坛之余,张文彬先生接受采访时,再次用文物发现给炎帝神农 “定位”,“定时代”、“定功绩”。 张文彬先生说,炎帝神农“起于烈山”,走出烈山,推当世,影响后世,其文化精髓是变革,是创新,是发展。随州市坚持做炎帝神农文化的大文章,连续举办“寻根节”,有战略眼光,有现实意义。 张文彬先生认为,炎帝神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有影响,有蕴涵,有凝聚力和推动力;炎帝神农文化在华人世界、在海峡两岸认同度高,影响力大。寻根节的举办,在联系民族情感、活跃文化交流,团结海内外华人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谈到当日上午的寻根节开幕式和拜祖大典,张文彬十分感慨:“气势恢宏,主题鲜明,热烈而博大,奔放而典雅,表演内容、礼拜程式大气磅礴,始祖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谐,广场活动内容与大殿的雄浑相融……让人感动,让人感叹!” 寻根诗篇如何续写? 张文彬先生说,在华夏文明进程中,随州这地方总走在大变革的前列,农耕文明时代有炎帝神农,青铜时代有编钟、鹿鹤,现在也是大变革时代,随州经济要发展,随州文化也要发展,寻根节文化系列期待着文艺精品,“洪湖水浪打浪”曾经唱红湖北、唱响全国,炎帝神农文化开发也期待着传世精品。 (本报记者 刘永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