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这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
——柳林中心学校开展高效课堂的探索实践
作者:张顺
  “这节课,让学生收获了什么?”近期,随县柳林中心学校的老师们在上课和评课的时候,都会给自己或别人提出这个问题,而且,与以往这类问题更多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大为不同的是,现在的问题更为咄咄逼人:你让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多少能力?是老师灌输的,还是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的?你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一节课教师只讲七分钟
  
    一节课45分钟里,教师的讲解大约只有六七分钟,大量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自学、练习——辅助环节(约1分钟,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即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曰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即完成作业)。
    这是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的一节极为普通的数学课。
    曾带各科教师到永威“取经”的柳林中心学校校长苏明东说,虽说那位教师只讲了七分钟,但实际效果,却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远不能相比的。老师几乎退到了幕后,但学生却推到了舞台的中心。15分钟的“先学”,是所有学生带着问题、极为紧张高效的自学,随后立即检测,各层次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都被暴露出来;而“后教”,学生依然是主角,较强的学生给较差的学生答疑解惑,相得益彰;“当堂训练”,更是趁热打铁,既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巩固了学习成果,又一举解决了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老大难问题。无论是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作业”模式,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要实现课堂的高效,都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借鉴的先进经验。
  
    外地“良种”如何本地生根
  
    在学习研讨多方借鉴的基础上,柳林中心学校制订了《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该校常务副校长方光勇说,要将外地的“良种”引进本地,并且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要将自己的“水土”条件和应对措施研究透。
    教师讲得少,实际上是“功夫在诗外”。该校的《方案》中即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要认真研究呈现给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要让学生明确看什么、明确自学要求和检测方式。而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案设计,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根治“满堂灌”的方法是,以导代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学生看书、练习交叉进行,力求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而为了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作业少而精,有代表性。为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当堂训练要把握课标,分层设计,不能拔高作业难度,全体学生在课内要能完成必做题,中等生要能完成选做题,优等生要能完成思考题……
  
    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学
  
    柳林中心学校高效课堂的探索实践全面展开后,该校各科教师收获多多。语文教师蔡淑燕说,学生的许多能力,如文字理解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都是在自学中培养起来的。因而,我们要大胆地引导学生自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数学教师李廷和在一段时间的教改尝试之后,尝到了“甜头”:学生面貌焕然一新,纪律好了,基础较差的学生能主动学习了,抄作业、不交作业的现象少了。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有了时间感、紧迫感、责任感,发言更加大胆、开放,懂得了自觉,懂得了协作,懂得了探究。
    自学是学生“唱主角”,退居“二线”的教师张萍,则探索着在教学的各环节如何进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讲课的调控,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不理解的知识,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会的不讲,学生探究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学习借鉴外地的好经验也要有创造性”,成为该校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和行动,他们正积极探索着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朱国勇)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这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