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发展村民富
——记曾都区洛阳镇龚店村党支部
作者:毛传荣
昔日,守着金山受穷,抱着银盆挨饿。如今,放眼望去,山上到处都是“宝”,村里环境大变样。 这个村便是曾都区洛阳镇龚店村。 强 村 村支书顾世国说,龚店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2008年,新任村“两委”班子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明确了“靠山活山,养山兴山”的工作思路,在山上建“富民银行”,在山下开“富民工厂”,在山里做“富民文章”,有效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村里先后开挖山场800余亩,办起6个林场,种植板栗4万余株,兴建银杏基地3个、茶园1个。今年春,该村在市、区老促会帮助下,采取“集体+公司+农户”的形式,成立了“乾元山油茶合作社”,开发油茶基地1500亩。村委会采取租赁的形式,将板栗园、茶园、银杏树分别发包给农户,村集体每年可创收近10万元。依托重晶石矿资源,投资兴办了村集体企业——金源公司,依山办矿,开挖矿点2个,集体每年创收30余万元。 村支部放眼未来,深入发掘境内乾元山道教文化精髓,整理太乙古观文化遗存,引资2000万元,开发人文景观。村里入股20万元,取得门票经营权,为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富 民 村里号召村民每人每年栽植银杏、板栗树各200株,使银杏、板栗逐渐形成规模。村里成立了“乾元山绿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银杏叶销售农业合作社”,负责为承包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帮助解决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中的难题,形成了村委会、合作社、承包户互利共赢的局面,承包户每年可从中受益120余万元。村里还与浙江省绿之健公司联合,将银杏叶进行深加工、精包装出口创汇。山上、路边的银杏树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村里成立了采矿队、运输公司,吸纳60余名村民从事矿产开采,矿工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依托矿山,村里20多个农户80余人专门从事运输业,人均年收入4万余元。 旅游业是村民的又一致富门路。龚店村位于千年银杏谷核心景区,村党支部围绕“春观花、夏避暑、秋赏叶、冬尝果”的目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兴办农家乐饭庄20余家,农家旅馆8家,土特产商铺、道教用品店、工艺纪念品店、照相馆等12家,全村旅游业从业人员达80余人,旅游业年收入近百万元。 惠 农 “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这是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根本目的。”顾世国这样认为。 村委会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村里环境。村里建设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起了村便民服务室,农民办事不出村。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先后修建了通村、通组、通湾公路28.2公里。改造硬化堰塘21口,硬化河堤2000米。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全村80%的人用上了自来水。整治了村庄环境,新建沼气池128口,改厕260户,改造危房40余间,新包装农户80户、农房260间,建花台20处,小公园4处,公路植树9.5公里。按照“物质和精神齐头并进”的原则,村里还新建群众文体广场2处,安装文体器材40余件(套),建设农家书屋12家。今年5月份,全村又有80余户通了宽带网线,安装了电脑。 (本报记者 毛传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