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来了,不过各类培训班也像炎炎夏日一样“热”起来。家长们为何热衷于给孩子报培训班?各年龄层次的学生又大多选择什么样的培训班?在选择各种培训班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日前,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A现 状 培训班“炙手可热”
这些日子,和天气一样“火”的是大大小小的暑期培训班、补习班。
7月7日上午,记者在沿河大道的一家暑期培训班看到,两间教室开着空调,数十名孩子正在补习语文、作文。“我们这里主要是补习语数外三门功课,大多是初中生来补习。”前台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学生考试的那几天,他们就在各个中学门口发传单进行招生,“一般来说从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是暑期班报名的高峰期。”
当日,记者走访了城区的数家培训机构,发现大多数培训班都是人满为患,补课的人群大多集中在初中生和高中生,而且他们选择的补课项目基本都是语数外等科目,其中以补习英语的学生最多。
除了这些学习方面的培训班外,还有一些诸如绘画、书法、跆拳道等的兴趣爱好类的培训班,也迎来高峰。沿河大道一家器乐培训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一直有家长前来咨询培训事宜,但是由于场地等条件有限,而且本着“精英教育”的原则,目前只招收了20多名学生,“这已经是我们培训班的极限了。”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不少回家过暑假的大学生加入了“培训大军”中,不过,他们大多都是学习驾驶。记者采访了随城一些驾校,不少驾校的教练表示,暑期里大学生学开车已是热门。“现在汽车越来越普及,学习驾驶在不少大学生眼中成为一门‘必修课’',毕竟技多不压身,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们将来就业,都有一定的好处。”一位朱姓教练如此说道。
B特 点初中生成补课“主力”
记者了解到,在这些培训补习班中,小学生大多参与的是书法、跆拳道、英语等兴趣爱好类的培训班,而参与补课的“主力”则是初中生,他们基本都是选择学习类的培训班,而且补习英语的占了大多数。
在传统印象中,参加课外补习培训的应该以小学生和高中生为主,因为小学生自理能力差,而高中生要应对决定命运的高考,为何初中生成为了培训班的“主力”呢?
一家培训学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小升初”实行的是划片入学,小学生的课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小升初”的水平考试对小学生来说压力不大;高中生则是放假晚,开学早,有一些甚至还要参与学校组织的补课,因此人数也不是很多;而当下初中生的升学压力更大,因为初中升高中的中招考试也属于选拔性考试,为了选择一所“好一点的高中”,大多初中生都会选择报班补习。
C探 因家长不想孩子掉队
暑期培训班为什么这样“红”?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给孩子报培训班,大多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中不掉队。
“孩子马上就初三了,但是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所以我就给他报了一个补习数学的培训班。”7日中午,在舜井大道一家培训班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她说,孩子的其他科目的成绩都还不错,就是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她专门咨询了一下培训班的补习老师,看能不能在暑期强化一下数学。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刘女士毫不犹豫就选择了这家培训班。
有刘女士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大多希望通过暑期的针对性培训,能提高孩子“弱科”的学习成绩。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还有些家长给孩子报培训班,只是为了让孩子在暑假里能有个安全的去处。“孩子们放暑假了,可是我们大人还要上班啊,孩子出去和同伴到外面去玩,我们不放心,而呆在家里,他也只能上网、看电视,所以我选择了给他报个培训班,起码有老师看着他,而且和很多同龄人在一起,也不会无聊,至于学东西,能学点更好,万一学不进去我也不强求。”家长王先生明确表示,给孩子报培训班纯属无奈之举,他只是能让孩子在暑假有个安全的去处。
D支 招报班也要讲技巧
对暑期培训班大“热”的现状,教育专家指出,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班”,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在暑假里不宜盲目给孩子 “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让孩子自主选择补习课程,与孩子充分沟通后再决定报班的事,更不能看到别人报了,自己就一定报,报班不能搞攀比。
那么,如何给孩子选择培训班呢?文峰中学的一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建议,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要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再通过努力,才能有效地把成绩提高上去。因此,家长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时,就先要与孩子商量好,上最适合自己的班接受辅导,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暑期补习班不像初高中毕业生的考前培训,可以临阵磨枪、突击拔高成绩,暑期补习要找出知识缺陷点,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查漏补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目前我市暑期培训班的监管还处于“真空”状态,7月8日,记者致电咨询教育部门及民政部门,他们都表示,目前暑期培训班都没有在这两个部门登记报备,因此也没有对其进行管理。
在这样的现状下,业内人士提醒家长,在家长替孩子选择培训班的时候,应尽量选择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同时在报名时仔细阅读协议上的各项条款、承诺和退费规定,对培训机构所发的招生简章等资料要注意保存,同时索要发票,一旦发生纠纷,也可以有凭据维权。本报记者包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