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楼市调控初显成效
不会导致经济“二次探底”
作者:王炜
  楼市调控初显成效调控政策不会松动
    “以新国十条为代表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正在试图推动房地产从投资品特性主导,逐步恢复到消费品特性主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此前一段时期房地产的投资品特性过于浓厚,使得房地产市场充满投机气氛,不仅导致房价在短期内过快上涨,也带来许多结构性问题,如房屋空置造成的土地资源无效利用、资产与财富保有的两极分化、家庭收入可承受能力恶化等。
    巴曙松说:“大量居民需要改善住房条件,更需要房地产体现消费品特性。因此,调控的方向符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随着调控政策的落实,当前市场土地供应大幅增加、楼市供不应求的情况有所缓解甚至有所逆转,房价上涨预期得到遏制,投机性需求被有效抑制甚至离场的情况下,实现上述转变的条件已经初步显现。
    当前市场量跌价滞,正处于调整的第一阶段。巴曙松表示,这一阶段,从开发商的角度,在资金流的紧缩达到临界状态之前,没有降价销售的动力。而从购房者的角度,房价下跌趋势没有形成,或下跌预期不明朗,需求释放缓慢。
  楼市调控不会引发经济“二次探底”保障房建设将对冲商品房投资缺口
    “楼市调控—供给减少—需求爆发—更大的调控压力”,近年来的数次房地产调控,似乎都在这样的怪圈里运行。此外,由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链涉及的上下游行业众多,房地产业的发展又与金融、税收、地方财政等息息相关,每一次调控都会引发人们对经济有可能下滑的担忧。
    “今年的这一轮楼市调控必将面临比以往更多、更大的挑战。”巴曙松说,基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本轮地产调控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调控是否会引发中国经济的 “二次探底”。
    楼市调控使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巴曙松说,首先,我国房地产市场并不存在全国性的泡沫。去年以来房价上涨过快矛盾最突出、泡沫最明显的,主要是一些一线城市,本轮房地产调控也主要是指向一线城市,而不是一刀切的打压整个行业。其次,我国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房地产业中长期前景仍然良好,调控不会改变整个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的趋势。相反,挤出部分城市的局部泡沫,对整个行业来讲是一次良性调整。再次,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避免“二次探底”的重要前提。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开工将对冲商品房投资的减少,总体上房地产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会减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至少和2009年持平。从建设计划看,2010年全国共将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700余万套,如果按平均每套60平方米匡算,今年新开工面积总计将达到4.2亿平方米。据此估算,今年新增房地产投资将达到2.3万亿元,超过2009年的1.9万亿元。
  适时把握政策方向和力度加快推进长期制度改革
    “过去我们强调短期政策调控,往往忽视了长期制度改革。应当借这一次市场调整的契机,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相关制度。”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认为,当前要防止由于调控政策过于严厉导致楼市出现量价在短时间内暴跌的“硬着陆”,关键是要在保持市场交易稳定的情况下,努力增加供应,并采取相对较“软”的措施适度调控需求。
    供应方面,董藩建议改变过去土地供应以每年8%—10%增加的机械性增长状态,实行动态控制。在现阶段需求集中爆发期,大幅增加土地供应,并随着需求变动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将土地分割成更小的单位出让,不要动辄两三千亩。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开发商拿地成本,完成土地供应节奏,保持房地产新项目开工。
    需求方面,则可以将现有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常态化。本着节能、省地、环保的原则,降低首套房、小户型房的首付比例和利率,延长贷款年限,减免有关税费。大幅提高多套房、大户型的首付比例和利率,缩短贷款年限等。通过经济杠杆引导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和企业的生产方式。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表示,为了鼓励开发商始终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及开工量,银行既要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又要继续支持住房建设贷款。信贷规模保持季度、年度发放的稳定。同时,政府应创造条件开辟多融资渠道,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现状,尽快研究开放金融市场,包括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企业债券、股权融资等,并完善相关制度,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 (王炜)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不会导致经济“二次探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建筑与房地产】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