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旅游兴洛阳 特色农业富农民
“出门无所见,满目银杏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千。”曾都区洛阳镇千年以上的银杏树308株,百岁以上的17000多株,定植银杏树510多万株。古银杏树连成片,构成群落,汇聚成谷,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银杏群落之一,中国古银杏之乡。近年来,曾都区洛阳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围绕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生态旅游名镇的目标,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特色农业富农民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特色农业的推动。洛阳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生态旅游农业为抓手,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银杏、香菇、木耳、板栗等特色种植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银杏一度成为“香饽饽”,银杏果每公斤卖到50多元,一个农户拥有一棵古银杏树,一年就可以成为万元户。那时,银杏成了农民的心肝宝贝,吃饭睡觉都不忘照看自家的银杏树。但是好景不长,受市场经济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银杏价格一路走低,农民采收不够功夫钱,干脆就不采收了。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到山东、浙江等银杏产地和加工企业考察,作出了银杏种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的战略决策。 为了利用好银杏资源,当地对古银杏树进行了登记、建立档案,实行挂牌保护。与银杏加工企业联姻,进行银杏深加工,开发银杏罐头、银杏美食、银杏保健产品,使银杏果价格逐渐回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银杏叶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从银杏叶中提取黄酮甙贵比黄金。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很快浙江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将洛阳作为银杏叶定点供应基地,其公司的老总和技术人员多次到洛阳考察,并指导当地农民严格按照国家CAP的管理要求进行种植、生产、加工、干燥和运输。 2009年5月和7月他们还将美国和法国银杏生产企业的老总引荐到洛阳考察,其生产和运输受到外国朋友们的充分肯定,为银杏叶出口欧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推动银杏产业更好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开发山场、调整坡岗、栽满四旁、规模经营、科学管理”的原则,确定山区村以“基地型”开发为主,做到开发一片山场、栽植一片银杏、形成一个基地;丘陵村以“庄园型”开发为主,实行顺田冲、沿道路、挨山脚、靠“四旁”,大力种植银杏。目前,全镇银杏片林面积达25500亩,其中采叶园5500亩,年产银杏果500余吨,烘干银杏青叶3500多吨。 围绕千年银杏谷景区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通过举办三届银杏节,洛阳镇已基本实现了搭银杏台、唱银杏戏、走银杏路、发银杏财,推动洛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既定目标。将举全镇之力,继续搞好景区的规划建设,让洛阳银杏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成为名符其实的华夏银杏第一镇。 食用菌生产是该镇又一特色产业。利用山场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对次森林进行逐步改造,有序利用,加大特色林木种植,把“山当田种,树当粮管”,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目前全镇已有5200余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占总农户的70%,年栽培香菇800万袋,黑木耳200万棒,食用菌总产量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7500万元。 为推动全镇的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洛阳镇组建了富民食用菌专业协会,注册了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成员为依托,实行收购、储藏、包装、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长期以来,洛阳镇的香菇、木耳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是,森林资源的总量毕竟有限,为了保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洛阳镇现已开始推广实验成功的菇稻高效栽培模式 (双孢菇——水稻)。以稻草作为双孢菇的主要生产原料,既可改良土壤肥力,又可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兼顾了种菇和水稻的生产。特别是九口堰富民蘑菇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 “香菇+水稻”绿色生态栽培模式,发展地栽脱袋香菇,面积已达到300多亩,亩均纯收入过3万元,走上了集约型、创新型、效益型发展之路。 板栗是洛阳的另一特色资源。洛阳板栗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所产板栗品质好、耐贮藏,每到板栗收获季节,前来采购的客商和游客络绎不绝,深受人们欢迎。镇上现已改造嫁接天然板栗林55000亩,年产板栗1300多吨,实现年销售收入950万元。 另外,全镇计划栽种木本油十处山场,面积5500亩。现已在王家桥、龚店、珠宝山等村开工基地8处,开挖面积3300亩。已栽种油茶、核桃1650亩,占造林面积的30%。 改善环境扮新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经是洛阳交通的真实写照,过去农产品运输主要靠手提肩扛,如今实现了“四通”(通路、通水、通电,通无线网络)。随着国家通村公路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洛阳的公路建设迅猛发展。2006年洛阳镇在全市率先实现公路硬化村村通。全镇硬化通村通组公路117公里,洛京、洛安公路东西南北畅通,高速路、省道、乡道公路网络使这里的交通内连千家万户,外达世界各地。 为了让农村人口喝上卫生水,当地通过高位引流、打大口井净化处理、供水管网延伸等措施,使全镇80%以上农村人口实现了安全饮水目标。100%的农户用上了电,电灯、电话、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普及寻常百姓家。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民逐步用上电脑,学会了上网,他们在家中通过网络推销自己的农特产品,了解外面的信息。 为了改善村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全面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对公路沿线的平房按“屋脊做龙头造型、屋檐做白色瓦头、檐板用红漆装饰、外墙做仿瓷、门窗用红色防锈漆刷新”的统一标准进行包装改造,全镇完成1840户,拆除破旧房屋600间,不规范的栏圈400处。在10个村配备了专职保洁员,村村启动了居民集中点建设,实行宅基地统一平整、建房统一样式、外包装统一标准,2009年新建集中居民点31处,集中连片建房286户。 对镇区进行仿古包装建设,彰显集镇特色。重点是临街房屋按明清徽派建筑风格改造包装,河道进行清浚建滚水坝,桥梁及护栏进行刷新,管线全部入地,路灯统一更新,绿化带重新布置,道路重新刷黑,计划总投资900万元,目前正在紧张施工。洛阳镇的建设发展牵动着在外创业的洛阳籍老总的心,在浙江、深圳发展的徐立华、施从海、张尊东等知名成功人士纷纷向家乡建设捐款捐物,引荐外地老总到洛阳投资兴业,为推动洛阳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生态旅游增活力 良好的基础设施、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优美的山水风光有机融合,曾都区洛阳镇俨然变成了一个大景区。2007年由随州市政府举办、曾都区政府承办了首届中国随州(洛阳)银杏文化节。当时邀请省内外及国家级知名的银杏专家学者、省级老领导、洛阳在外地工作的企业老总共500多人,连同观众两万余人参加了银杏节。通过银杏搭台,经贸唱戏,有力地宣传了洛阳的旅游资源,与部分客商签订了农特产品销售合同,提升了洛阳的知名度,扩大了洛阳的影响,为洛阳发展旅游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洛阳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以九口堰村为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陈少敏等在此浴血奋战三年之久。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当时李先念通电任五师师长的九口堰孙家大湾建立了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并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新五师被服厂、兵工厂、印刷厂、边区建设银行、战地医院等景点的恢复,既丰富了红色旅游内涵,又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筑巢自有凤凰来。通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玉龙公司投入巨资建设“千年银杏谷”景区,玉龙公司先后进行了景区规划,修建门景区,开发包装景点,加强古树保护,建银杏广场,恢复传统农耕生活体验园等项目建设。按照景区规划,以九口堰纪念馆为中心,打造红色旅游景区;以胡家河,永兴古银杏群落为中心,打造田园风光游景区;以桃园河水库为中心,打造桃园河风光游景区;以龚店乾元山太乙古观为中心,打造道教旅游景区。景区农户积极开办农家乐餐饮、住宿服务,他们用自种的蔬菜、食用菌,自养的畜禽招待客人,让游人体验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由于洛阳植被保护好,环境优美,武汉大学投资在洛阳张畈村建立了非人类灵长动物研究繁殖基地。现已建成猴舍300平方米,办公大楼,职工宿舍,门楼同时建成,五年之内将洛阳建成中南最大的弥猴繁殖基地,这一基地必将推动洛阳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生态旅游让洛阳被越来越多的外地客人所青睐,“千年银杏谷”主景区所在地胡家河村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2009年到洛阳参观旅游的海内外客人达30万人次,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达1000余万元。 曾都洛阳是一片希望的土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门户”,必将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我们将努力把洛阳镇打造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鄂西生态旅游名镇,全市特色农业大镇,全区集镇建设明星镇。 曾都区洛阳镇委书记、镇长黄智勇 镇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 吴高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