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新征程 新风景
——曾都多措并举促经济发展纪事
  时值盛夏,走进曾都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热浪滚滚:总投资1亿元年增加3000台专用车的重汽华威二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年增4万吨铸造件及25万套加工配件的楚威新厂等20多个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一年前,新的曾都区成立时,版图面积和人口分别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五分之二。一年之后,曾都区继续保持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的位置。该区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迅速适应“缩身”,追求跻身县域经济强阵势头依然迅猛。
  传统农业闯新路
    曾都区曾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县级区,但农产品、矿产等存量资产资源随着区划调整被划走后,农业发展面临新课题。
    该区立足全国市场配置资源,引导企业在周边地区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或设立农产品收购点。以三友、神农生态公司为龙头的香菇加工出口企业在周边县市建立10万亩标准化种植生产基地,并在陕西、河南等地设立收购点;以金银丰公司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企业除收购随州境内的粮食外,还在周边县市及河南等地签订60多万亩的优质稻麦收购订单。现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供应曾都企业,形成了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新格局。
    传统产业不传统,植入创新因子,曾都农产品加工业生机勃发。该区引导企业走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子,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曾都经济开发区的农产品加工园,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目前,农产品加工园入园企业达到28家。
  专用汽车集群化
    前不久,北京一家路桥公司以每台近400万元的价格从湖北合力公司购买了两台道路检测车。这种道路检测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道路检测车生产的空白,结束了我国道路检测车依靠进口的历史。
    专用汽车及零配件生产是曾都的主导产业,其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是曾都目前规模最大的产业。曾都区受武汉—襄樊—十堰汽车产业的辐射和带动,借助“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金字招牌,打造汽车产业集群。
    该区引导企业攀高附强,嫁接重组,激活存量。全力铸造公司与广东富华结姻,共同投资3.3亿元,在曾都经济开发区新建年产30万吨汽车铸件制造基地。
    曾都发动企业通过以商招商、扩规上档、扩大增量,拉长了专用汽车产业链。到本月曾都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8家,集群资产总额23亿元,年产各类专用汽车2.5万辆。
    为提高集群竞争力,曾都区与武大、武汉理工大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汽车研发中心,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和开发新产品,液化天然气运输车、道路交通检测车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诞生,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目前,该区有整车及零部件出口资质的企业25家,今年上半年,全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长57%。
  新兴产业显生机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新曾都领导班子发展思路明确——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增创新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曾都人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电子、生物科技、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武大随州科技园由武汉大学与市、区合作共建。新曾都区成立后,区委区政府将其定位为以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产业为主的绿色工业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满园工程。湖北力美达硅氟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入驻园区,总投资过亿元,建成后年产值过2亿元。
    今年4月,湖北正佳微生物公司生物固氮肥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获国家补助资金。该项目主要推广自生固氮菌等多种菌种在农产品种植领域的应用,实现固氮生物有机肥料产业化,可处理转化20万吨食用菌栽培后废弃物和100万亩农作物秸秆,供给80万亩的农田用肥……
    同时,曾都培植高新技术园区和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泰晶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晶体谐振器激光调频设备等3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支持。目前,该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6家,年创产值34亿元。
    曾都区有信心和决心,力争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
  
    (本报记者 唐天才 特约记者 林彬 李鸿昌)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征程 新风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