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榕随州“吃螃蟹”
——随州旧城改造纪事
编者按:十年发展,十年辉煌。8月28日,是地级随州市成立十周年纪念日。十年来,随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勇于进取,开拓创新,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跃入一个新天地。今日起,本报推出“地级随州市十周年巡礼”系列报道,以随州建市十周年来的显著发展和巨大变化为背景,以重要事件和重大典型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示新随州十年变化。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 十年,对于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随州古城来说仍显短暂,但它却实现了随州从县城向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蝶变。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随州已经从一个‘村姑’变成了仪态万方、具有国际气质的‘美少女’!”今年6月8日的寻根节上,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熊召政如此表达对随州城市之变的赞美。 锦榕公司点燃“造城星火” 解放路步行街,随州城市的商业地标。 每天早晨7点多钟,家住解放路西段时代新城小区的谭大爷就沿路健身散步了。“变化真大啊!”谭大爷深有感触地说,“10年前,这里的房屋低矮破旧,道路狭窄拥挤……现在是高楼林立、商贸繁华啊!”旧房拆迁后,谭大爷一家搬进了临街的140多平方米的楼房。 2000年,随州升格为地级市。对于刚从县城走过来的随州来说,如何突破资金难题迅速改变城市面貌?市政府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2001年福建锦榕公司率先进入随州“吃螃蟹”,先后投入巨资对解放路西段、舜井大道北段进行改造,利用腾出的土地开发地产,建起了时代新城、时代广场、澳门街等商住小区,赚了个盆满钵溢。 锦榕的成功,引得数十亿的外来资本纷纷进入随州。如今,香港街、文峰都市花园、左岸星城等一大批住宅小区相继落成,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居民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较具规模的住宅小区28个,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地级市之初的不到20平方米发展到41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2138套,满足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神农公园变身“城市客厅” 神农公园,市民休闲娱乐的 “城市客厅”。 入夜的神农公园,彩灯闪烁,人声鼎沸,许多市民汇聚在这里跳起了健身舞。居佳花园居民冷大妈在跳舞的间隙,乐滋滋地说:“神农公园的改造,圆了我的住房梦,我一家人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平房,住上了政府还建的宽敞明亮的楼房。而且,现在我们再也不愁没地方唱歌跳舞了!” 随州老城区18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4年前还没有一个大型的公共活动场所。2006年,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吹响了改造神农公园的号角。两年后,一个绿意葱茏、鸟语花香的城市公园在昔日破旧的民房和荒芜的杂草地上诞生了。白云书院、夜光池、飞来土、古城墙等这些历史文化符号也得以恢复,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沉淀与现代城市的交融。市政府还对城市内河进行了治理,兴建了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使随州城重现“白水绕东城”的美丽景象,清澈的湖水为城市增添了灵气。 神农公园改造项目之后,火车站广场、明珠广场、白云公园、“一湖两岸”风光带等相继实施了包装改造。市民感叹:“现在随州城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变多了,变美了。” (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王董斌 见习记者 刘诗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