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脉相连 共拜始祖
——首届海峡两岸炎帝神农祭祀大典侧记
作者:毛传荣见习记者王艳梅
“大哉中华”,“我祖威扬”…… 8月9日 (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伴着初升的朝阳,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炎帝神农大殿谒祖广场,旗幡猎猎,鼓点阵阵,首届海峡两岸炎帝神农祭祀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 一 旭日东升,霞光普照,炎帝神农,威严庄重。 上午7时35分,参加祭祀大典各位嘉宾就位,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理事长陈福财,名誉理事长、台北县三重市市长李乾龙,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叶宏灯担任此次主祭。 7时38分,祭祀大典正式开始。大典以鼓钟交鸣起始,“一钟二鼓,计36遍,祈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七十二风,三十六雨,配四时,风调雨顺之意。” 伴着悠扬的乐声及钟鼓声,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局长李维一,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何世忠,市长刘晓鸣与台湾三名主祭共同敬高香。来自海峡两岸的各方代表4000余人参加祭拜。 据本次活动总策划、东莞台商育苗基金会董事长叶宏灯介绍,本次活动是两岸首次有组织的共同祭祀炎帝神农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从高端炎帝神农文化论坛到民间炎帝神农民俗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平台。 二 此次大典,充分尊重台湾民间祭祀传统,祭祀中有向炎帝行三献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宣读祝寿文、燔燎等仪式,时间达一个多小时,为台湾原汁原味祭祀炎帝神农大帝的仪式。 台湾地区以炎帝神农氏为主神的宫庙多达160余座,每座宫庙拥有信众3至5万人,此次来随参拜的各宫庙代表300余人,充分表达出台湾人民对炎帝神农氏的尊崇和信仰。 一曲祭乐缓缓响起,台湾传统祭祀行初献礼拉开序幕。初献礼中的第一献为献香,祭品为檀炉,表达“无为”含义。第二献为献花,祭品为花盘,表自然之意。第三献为献烛,祭品为灯烛,表顺化之意。第四献为献茶,祭品为茶水,表清净之意。 接下来为行亚献礼,共四献,分别为献果、献酒、献斋、献食。其中,献果表示圆满之意,献酒为礼仪必备品,献斋中六味斋取其一为大顺之数,献食中法食为精气之本。 最后为行终献礼,共四献,分别为献桃、献 、献帛、献宝。其中,献桃中寿桃成树为大年无极,献 中寿面一束为天命不忽,献帛中天金为币,献宝为金银宝物。 大典进行到最后为宣读祝寿文并敬奉燔燎疏、帛等祭品,各礼官庙门口望燎,三鞠躬后复位。至此,鸣炮奏乐,庄严肃穆的祭祀大典礼成完毕。 三 “哈、哈……”几声叫响,一群来自台湾实践大学、爱好民俗的学生,在广场上已经跃跃欲试。此次“宋江阵”表演以83岁的赵福林的太极拳表演为始,展示中国武术的奥妙与精湛。 据了解,“宋江阵”是一种结合中国武术和艺术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现在由一些武术爱好者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招式。表演时人数不限,男女皆可,通常以36人、72人为主。 一阵锣鼓声后,“宋江阵”表演正式开始。宋江团先后表演了八卦阵、发财阵、蜈蚣阵等阵法。起时,金鼓齐鸣,一对旗手执大旗领阵,分两路出阵。经“交阵”变 “内外环”、“面线拗”、“穿针”、“环螺圈”、“长蛇”等队形战阵之后,开始表演“单打”、“双打”、“群打”等武术套路,有时还兼演弄狮,最后表演打八仙,以凯旋入城收场,让民众感受到浓浓的台湾民俗风情。 此时已是烈日当头,热浪的侵袭仍抵挡不住场上激烈的“战斗”,表演分为“祈神”和“欢庆”两个片段,表演过程中揉入现代元素,变为四段形式。“宋江阵”中最为特别的部分为舞狮,这个演出对舞狮作出了改进,狮身仅用一块薄薄的黑纱织成,龙头几乎只是一个面具,因而舞狮人的动作完全显露出来,其中一些动作借鉴了西方舞蹈,让舞狮有时候看上去仿佛是现代双人舞一般,非常简洁、很有新意,另一个创新就是在“宋江阵”表演中夹杂了灯笼等传统艺术的表演,更具台湾特色。 (本报记者 毛传荣 见习记者 王艳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