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份CPI同比上涨3.3%
通胀压力增加 但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新华社8月11日电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环比上涨0.4%。CPI涨幅创下21个月来的新高。 调查显示,7月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8%,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3.6%,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2.3%。 从更能反映价格变动最新情况的环比数据看,7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9%,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消费品价格环比上涨0.2%,服务项目价格环比上涨0.7%。 1至7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2.7%,比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涨2.9%,环比下降0.6%;5月份同比上涨3.1%,环比下降0.1%。 食品价格上涨推动大 “CPI同比上涨3.3个百分点中,2.2个百分点是翘尾因素,1.1个百分点是新涨价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新涨价因素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 7月份CPI反弹存在一定季节因素。全国从南到北天气多变,洪涝灾害严重,造成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价格涨幅较大。7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了22.3%。 猪肉价格上涨明显。今年6月份以来,启动中央储备冻肉收储,猪肉价格7月21日重新回到盈亏平衡点。此外,7月份我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11.8%,涨幅也较突出。 目前,食品类价格占CPI的权重在三分之一左右,食品价格对CPI举足轻重。7月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8%,而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仅1.6%。据统计局测算,食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的“贡献”超过75%。 翘尾因素对7月份CPI的走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了1.8%,为全年谷底,翘尾因素影响CPI的峰值就出现在今年7月份。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任何新涨价因素,今年7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也会达到2.2%。 CPI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作为衡量通胀的核心指标,7月份CPI创下新高使得各界对通胀压力的担心再度上升。 “虽然CPI涨幅有所扩大,但仍在市场预期内,总体仍属温和上涨,价格运行基本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根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的研究,从历史规律看,CPI的过高上涨主要与经济增长率过快密切相关。当前经济增速适度回落,对CPI调控是非常有利的。 盛来运指出,经济增速的适当回调,意味着总需求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减缓。统计显示,7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比上月回落了0.3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分别比上月回落了0.9和0.4个百分点。 粮食价格方面,张立群指出,粮价虽有所上涨,但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六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裕,从供给上看并不支持粮价大幅上涨。 可见,7月份CPI虽创下新高,但仍属于温和水平。特别是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CPI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