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巴马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
美国要走“再工业化”之路?
作者:据新华社8月12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日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预计,这一法案将使美国制造业产值增加46亿美元,并创造或支持9万个就业岗位。 分析认为,奥巴马政府在经济复苏阶段出台这一法案,不乏中期选举和就业率等政治考量,但从长远看,这是美国“经济再平衡”的必要举措。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提出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四个转向”,首要一点就是要变依赖消费为依赖出口,而出口则主要依靠制造业。 美国一度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最近数十年,其经济总量超过80%转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更是在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飞速发展,就连以制造业为本的通用汽车公司也试图通过金融工具增加盈利。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萎缩,并随着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出现了“产业空洞化”。 比如,美国生产商在墨西哥建立新的汽车制造厂,零部件生产和整车组装在欧洲或日本进行;虽然美国农业生产规模较大,但所需农业机械要靠进口,因为农机制造商早已在本土之外投资生产;钢铁工业长期缺乏投入而产能下降,2002年,由于美国钢铁企业产能不足,本田汽车美国厂要从日本进口200多万吨钢铁。 由于本土制造业萎缩,美国需要大量进口各类机械设备。据统计,上世纪60年代美国还能供应本土生产所需的全部机械设备,但到1994年,美国国内销售的生产机械已有四分之一靠进口。有专家分析,照这样的速度,在2020年前美国将会完全依赖进口机械。 忽视承担着经济“造血”功能的制造业,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华尔街的金融漩涡中,最终引发了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这让美国人认清了经济过度脱离制造业实体的危险。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国各界感觉到“逆转”的必要性,同时也开始反思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作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金融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各自该占多大比例成为反思的焦点之一,而重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是反思带来的一个重要思路。 今年3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11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以“美国需要一个制造业政策对抗全球竞争”为题,要求“通过发展一项全国性政策”,恢复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此后,美国国会众议院民主党人推出斥资170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一揽子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压倒性多数通过,至少说明美国国内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已有了基本共识。 美国能否成功“再工业化”?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但美国的反思至少说明,对大国而言,足够强大的制造业对保证本国经济独立自主和长期繁荣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亚当·斯密的话值得重温:“一个国家的财富不是货币的数量,而是其人民的生产能力”。 (据新华社8月1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