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制车企产能过剩 促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多部委接连“剑指”车市乱象
新华社9月5日电 目前,汽车业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拉升居民消费水平的强大引擎。根据中汽协的预计,今年汽车产销有望达到1600万辆,比上年增长17%。然而,评判汽车业的发展健康与否却不能只看数量增长。近期,多个部委接连出手治理车市乱象。 严格节能汽车补贴兑付 财政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近日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地方各相关部门和企业严格做好节能汽车推广补贴兑付工作,要保证推广财政补贴及时兑付,并严格执行价外补贴政策,不得将财政补贴纳入企业优惠额度。违规者将加大处罚力度。 截至目前,共两批132款汽车进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目录。然而,记者跟踪采访发现,有的经销商装糊涂,拒绝、拖延兑付3000元的节能补贴;有的将市场优惠缩水,以财政补贴替代市场优惠,变相把补贴“贴”进自己的腰包;此外,由于不同批次进入目录的车型相差时间拉得过长,从市场层面看有不公平竞争的嫌疑;而一些性急的经销商进入目录前就打着节能汽车补贴的旗号把一部分市场优惠说成是“先行发放国家补贴”,也干扰了节能汽车的消费导向作用;另外,有业内人士质疑,厂家上报的节能汽车油耗有的有水分。 抑制车企产能过剩风险 针对国内出现的新一轮“造车运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4日指出,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 陈斌说,2009年,我国实现了1364万辆的新车销售,许多企业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新一轮扩产潮已经开始。据调查,我国主要30家汽车企业 (集团)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根据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了解的规划情况来看,“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记者认为,本轮汽车业产能过剩,实际上从深层次体现了中国汽车业沿袭旧有惯性,单纯复制数量增长只求做大的落后模式,以及汽车经济在中国鲜明的“省域经济”特色。如果不及时从产业、市场的宏观层面遏制这种低水平恶性竞争趋势,中国汽车业的结构调整将在产销量的高速膨胀中误入歧途,错过实现战略转型做强、做精的最佳机遇期。 严惩汽车销售违规行为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信息显示,2010年上半年消协组织受理汽车投诉量同比上升55.6%,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这意味着汽车投诉量上升的速度远远高于车市增长速度。中国汽车不仅要重数量,还要注重质量和品牌建设。 国家工商总局、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三部委不久前也联合下文,要求严惩汽车销售市场的违规行为。记者认为,这实际上反映出长期以来,4S店这种独特的汽车流通方式导致的销售环节潜规则盛行的乱象亟须治理。消费者长期以来深恶痛绝的加价销售、强制消费、使用假冒伪劣件等顽疾有望在监管部门的严管下得到纠正,这有利于中国车市向健康的发展方向尽快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