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红丝带”
——记随县均川镇“温馨家园”负责人夏治华
2001年4月,均川镇发现了首例艾滋病。当时人们谈“艾”色变,谣言四起,导致均川的猪肉、西瓜、豌豆等农副产品卖不出去,个别患者因受歧视还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报复社会,造成了社会恐慌。 为了稳定社会局面,控制艾滋病传播与蔓延,2002年4月,均川镇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镇级“温馨家园”,给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人提供了一个集咨询检测、宣传教育、诊断治疗、行为干预、建立病人档案、走访督导、综合关爱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45岁的中年医生、共产党员夏治华临危受命,被组织安排到“温馨家园”工作,成为一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志愿者”和“前哨兵”。 当时,好心的同事和亲属劝他说:“艾滋病管不得,天天与高危人群打交道,搞不好连自己的命都赔上了”。他却坦然地告诉大家:“我既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救死扶伤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毅然决然地迈进了“温馨家园”的大门,从此,与艾滋病患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搞艾滋病防治,必须掌握疫情。均川的艾滋病患者主要是通过卖血感染上的。为了掌握详实数据,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和同事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顺藤摸瓜,通过一个卖血者了解到其他卖血者的情况,并取得成效。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详细掌握了均川镇1990年至1998年间有偿卖血人员的情况。 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热情为病人服务,为病人送医送药,基本上没有星期天,行程达8万多公里。因长期骑摩托车,他患了严重的风湿病,一到阴雨天两条腿就疼痛难忍,但是,只要提起他的病人,他都了如指掌。 艾滋病登陆均川后,带来的是地震式的反响。由于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不少群众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不理解,采取歧视态度。当务之急是通过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艾滋病知识,关心、同情和理解艾滋病病人的痛苦,形成社会关爱的良好氛围。他和同事们一起广泛开展艾滋病知识普及宣传、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小册子1万余册;张贴宣传标语、免费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教片50余场次;到中、小学校及重点村组上艾滋病防治知识专业课100多场次。 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夏治华把“温馨家园”当成自己的家,每当艾滋病患者来到“温馨家园”后,他总是把病人当亲人看待,热情地为他们倒上一杯茶,对他们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温馨家园”的温馨。为了证明正常的交往不会感染上艾滋病,在下乡走访病人时,不让村干部安排饭,而是动员村干部一起到病人家里吃点便餐,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心理。 艾滋病患者作为特殊群众,他们孤独、绝望和无助,除了忍受疾病的折磨和社会歧视外,还有来自家庭变故的压力,这些夏治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通过各种途径向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民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反映,想千方设百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抚平他们的心理及身体上的创伤。 在多年的“防艾”工作中,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夏治华同志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农村艾滋病防治的新模式,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艾滋病互助小组”,受到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省领导称赞他是 “随州的桂希恩”,2004年他被曾都区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被随州市卫生局授予 “十佳医务工作者”,2005年被均川镇委、镇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被湖北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易 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