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耒耜,叫停刀耕火种的发明
——我市首届农耕文化展演现场记
作者:白丁
  本报记者 白丁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西方哲人两千多年前的誓言并非痴人说梦,在较之早三千年的东方,炎帝神农“作耒耜,教民耕”,告别茹毛饮血,叫停刀耕火种,开创人类农耕文明的发明,无异于“撬动”了整个史前的地球。
    昨日上午,艳阳高照的炎帝神农故里谒祖广场人潮涌动,随州市首届农耕文化展演周火热开场。
    广场靠西陈列一排的古农耕具质地各异、造型独特,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展于一隅的耕具耒耜其貌不扬,却分量十足。
    耒耜木质结构,上柄下齿,柄身微弯,齿尖岔开,柄齿之间横一短木,操作时用于脚蹬下掘,便于翻撬。它是如何发明的呢?
    据传,远古洪荒时代,先民们身披兽皮,衣不遮体,不停地挥刀舞矛,劈荆火燎,扎地播种。虽终日劳作,但广种薄收,食不果腹,不得不茹毛饮血。频繁的迁徙,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
    一天,劳作中的炎帝神农被野猪嘴巴扎进泥土、一撅一撅把土拱起的情景吸引了,能不能借鉴野猪拱食的原理制作一个工具,变现在的刺穴点播为深翻条播?经反复琢磨,终于制成耒耜。耕地时,先将耒耜尖齿插入土中,再脚蹬横木下踩,然后将手柄向怀里扳动,便将土块撬起。如此反复,连片翻耕。实践证明,耒耜省工省力易于操作,极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作物产量激增。
    随着新石器晚期的部落迁徙和交叉拓展,耒耜及其先进的耕播技术很快传到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等地,又经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的流变,逐步形成我国北方地区以种植旱粮为主、南方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习俗。可以说,耒耜的发明使用,大大促进人类由游牧狩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先民们也由逐水漂泊改为造室而居,在华夏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年逾花甲的老农金从柱闻知农耕文化展专程从百里外赶来,对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牛拉木犁极具兴趣。他上前深情地摩挲着犁刀、犁柄,“我一个‘泥腿子’,与犁把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现在机械代替了畜力,我也快要‘退休’了,但我今生今世就是对犁特别有感情”。
    当一旁有人提示他说 “耒耜就是犁具的鼻祖时”,他随即转身仔细打量起这未曾见过的玩艺儿。
    来自随县厉山星旗村的小伙子汪新强,笑着与前辈金从柱算起账来:“你人再能干,累死累活一天最多只能耕5亩地;而我用机耕一天轻轻松松就是十多亩。不过话说回来,比起原始的人力锹翻,你还是高效的。”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掺着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自豪感。
    “是呀,就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壮劳力,一天不过翻几分地。但无论如何,犁由耒耜发展而来,我们还是得感谢耒耜的发明人——炎帝神农氏!”
    话毕,他们相携着走向炎帝神农大殿下的香案,献花进香,顶礼膜拜万世敬仰的华祖农宗。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耒耜,叫停刀耕火种的发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