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传承炎帝神农精神
——访著名作家从维熙
作者:王艳梅
  从散文小说集 《七月雨》到回忆录《走向混沌》,从“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到“大墙文学”之父,出版过71本书的著名作家,从维熙,来到琵琶湖景区参加《文学界·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基地揭牌仪式,一个老人走过的风雨历程,再次浮现在10月的大洪山琵琶湖岸。
  “苦难是追随人类的背影,更是人类先行的导师。”
    20岁的从维熙也曾充满创作激情,也曾风花雪月,对自然美景也曾无限赞美与歌颂。但一场文化动荡,让这个刚刚踏入社会的文学青年遭受了无尽的伤痛与折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地主家庭出身的从维熙被化为右派,自此过了20年的苦难生活。“在被错化为右派期间,我割过水稻,挖过煤,进过监狱进行改造,到矿山做过苦工。那段日子不仅精神上承受政治高压,肉体上也备受折磨。”从维熙说。
    “在张家口做矿工时,已被开除公职,由于知识分子出身,劳动改造要冲在第一线。当时作为矿工检查员,不仅辛苦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记得一次对一个特大瓦斯煤矿进行检查时,刚进洞口就发生瓦斯爆炸,瞬间将我冲出洞外,眉毛全部烧光,脸上鲜血淋淋。回到北京后,母亲看到我,顿时泣不成声。”从维熙眼中充满着泪水。
    正如从维熙在《走向混沌》序中回忆自己辛酸生活经历时说:“这沧桑的历史血痕,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一代立志报效民族,却为此而承受炼狱折磨的知识分子。”炼狱生活让从维熙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间悲苦。值得庆幸的是,监狱生活让这个历经沧桑的知识分子免受更多冲击,从清新风雅的写作风格转变到刻画描写大墙内现实生活的作家。“苦难是追随人类的背影,更是人类先行的导师。只有历经过磨难,才能理解现在安逸生活来之不易。昨日之事,乃为今日之师。”从维熙慨叹。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却为你开了一扇窗。”
    历经苦难的从维熙对于文学的追求更是如痴如醉,喜爱游历于青山绿水之间,感受着自然的美好与静谧。“如今,时代在不断的变迁,文化氛围与上一代人有很大区别,不再有过激的政治派别斗争,不再有莫须有的罪状,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当代社会出现的80后、90后作家,书写方式及生活思路与我们完全不同,文学作品抒发的内涵不再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中华民族飞腾,更多的是关注个人情感及生活状态。并不能说没有经历过严酷生活就写不出好的作品,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压力下,同样会出现一批好的作品。”从维熙说。
    对文化追求过程中,从维熙从未疏忽对于晚辈的教诲,并没有因为自己从事文学创作而逼迫孩子续走文学之路。如今,从维熙的儿子及孙子都生活在美国,由于放不下对故土的怀念及对家乡文化的眷恋,从维熙与夫人仍留居北京。“当我进监狱劳改之后,我的老母亲和儿子仅靠我在文革前发表的《七月雨》稿费维持生活,目睹自己父亲遭受的苦难,儿子从小就立志,要奋发自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但无论为你打开的是门还是窗,都需要自身不断努力。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年轻人要时刻做好吃苦的准备。每一份苦难都是一笔财富,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什么值得珍惜与怀念。”从维熙告诫孙子说。
    “在晨钟暮鼓中发掘精神永世相传。”
    暮色已近,湖畔秋风徐来,落日霞光映衬出从老那饱经沧桑却淡然的面孔。“此次来到随州,了解到炎帝神农及编钟文化,为之震惊。面对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得不让人慨叹与留恋。当代社会快速发展,不应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我们应在晨钟暮鼓中发掘精神永世相传,要向前发展,通过更多的现代文化活动去传承古老的精神。”从维熙讲。
    “这次到琵琶湖采风,不仅更多的了解了随州风土人情,也看到年轻一代作家的朝气蓬勃,体会到农耕文明起源地的富足与美好。同时,也看到随州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力度,以及力求恢复历史原貌的作为,表达出华夏儿女对中华始祖的敬仰。随州文学艺术发展应当走在前端,以宏观的文化及微观的作品培养出更多年轻作家,继续传承炎帝神农精神。”从维熙说。
  
    (见习记者 王艳梅)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传承炎帝神农精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