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南桃园河发源地有一乾元山,俗名洞山城,峰峦峻峭,森林茂盛,风景优美,远近闻名。山顶有一天然石洞,名曰金光洞,深达数十米,洞内石窠石案,浑然天成;石壁石乳,鬼斧神工。洞口有一桂树,状如巨伞,虬枝外露,相传为殷商时代栽植,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每逢八月花开时节,异香扑鼻,飘送十里开外,沁人心脾,引得蜂蝶虫鸟飞戏其间,翩翩起舞,附近居民不辞辛劳,登山驻足观之,疑为仙境。
乾元山金光洞,相传是道教三十六洞福地之一,是太乙真人修道成仙之地。《封神演义》云,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送徒儿灵珠子下山,降生在陈塘关总兵李靖家,是为哪吒,后为姜子牙帐下先锋官,一路冲关斩将,势如破竹,破阵斗法,勇往直前,为周武王灭纣立下了汗马功劳。太乙真人也因其法力无边位列大罗十二金仙,乾元山金光洞自此名扬天下。
因其名列道家圣地和独特的地形地貌,千百年来,乾元山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三国时期的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以为母守孝的名义,到乾元山隐居,寻师访友,种花弄草,诵经读史,终颐天年。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抗击元朝的残暴统治。距乾元山数里之遥的板凳岭人明玉珍,召集乡民千余人屯于青林寨、乾元山一带,结寨自固,以保乡里。明玉珍依托乾元山寨高墙厚、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多次打退元朝地方武装的进攻,师达万人,声名大振。起义军领袖徐寿辉闻听消息,派人招抚,令他率部转战江淮。数年间,明玉珍部愈战愈勇,战功卓著,升为奉圆上将军统兵都元帅。元至正十七年(公元一三五七年)明玉珍奉命西征,屡败元军,一直攻占四川全境,就地镇守天府之国。后来,徐寿辉为部将陈友谅所杀,明玉珍愤而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成就帝业,成为可资纪念的历史人物。
一九三九年初,李先念同志奉中共中央命令,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南下,整顿和发展鄂中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为取得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到鄂中活动的合法性,李先念亲赴均川,同国民党鄂三专署专员石毓灵谈判。途经乾元山,李先念登上山顶,察看地势。当看到乾元山与遥相呼应的哪吒祠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一个在九口堰地区屯兵抗日的军事计划在李先念的脑海中初定雏形。一年后的一九四O年六月,李先念率部进驻离乾元山数里之遥的九口堰。又一年后,新四军第五师在九口堰誓师组建,尔后,中原突围,解放华中,五师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乾元山太乙古观尚残留着99间房屋的道观及丹 房,这些房屋及石洞就成了当时新四军有利的指挥所、嘹望哨所及防空堡垒。李先念师长曾多次亲临乾元山,在洞内设指挥部指挥战斗。
据乾元山下的老人回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李先念率部在九口堰地区游击抗日。为壮大抗日武装,在军事上打击日伪顽军的同时,新四军分派干部分驻各地开展群众工作。十三旅某团一李姓连长,分派在乾元山下赵家台一带发动群众。一天上午,李连长正在群众家宣传抗日政策,驻长岗一带的国民党曹勖所部数十人突然骚扰赵家台,搜寻新四军,双方交上了火。由于敌众我寡,李连长受伤,老乡见事不妙,迅速掩护李连长过河,进了乾元山。当时的太乙古观住持黄道长机智地掩护了李连长。从此,乾元山又多了一则传奇故事。
(黄克勇 黄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