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进补因人而异
随州中医医院 董建夏北平 “补”,目前已经成为秋冬季节保健的主流,是针对“虚”而言的,而单说一个“虚”字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分清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还是心、肝、脾、肺、肾哪一种脏腑虚,或哪几个脏腑同虚。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东墙虚了补西墙,而要通过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辩证进补。 秋冬时令进补应按各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气虚者一般表现为倦怠乏力,自汗,活动后气喘,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常用补方药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血虚者一般表现为头眩目花,耳鸣失聪,心悸失眠,口唇指甲发白等,常用补方药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阴虚者表现为口渴咽燥,虚烦不眠,手足心发热,便秘,午后低热,盗汗,腰酸遗精等,常用补方药有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阳虚者主要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肢体浮肿,大便溏泄,舌淡胖,脉沉而迟等症状,可以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这几种虚症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两种或几种相兼出现,所以在进补时必须谨慎,根据病症的不同请中医师来量身用药。 一般地说,中药剂型可分为汤、膏、丸、散、丹五大主要剂型。其中,汤剂是最常用的剂型,只有正确的汤剂煎煮法才能保证用药获得预期的疗效,煎药的器具最好用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这些陶瓷器皿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也比较好;切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皿,因为金属元素很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会产生毒副作用。另外,在煎煮前,最好把药材先放进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不仅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还可以缩短煎煮的时间,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 另外,第二常用剂型是膏,可分为内服和外敷两种。内服膏剂,后来又称为膏方。它是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单味或多种药物组成方剂,并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熬、去渣,将药汁经微火浓缩,再加入辅料,如饴糖、蜂蜜、阿胶、鹿角胶等,最后形成稠厚的糊状补膏。这种膏不仅可以补养身体,还可以祛病延年,适合于慢性病、亚健康、病后、术后、产后调理的患者和虚弱性疾病的患者。当然,也适合用于养生延年的人。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束。冬天为封藏的季节,滋补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治疗为主的调治膏方可视病情需要,根据不同时令特点随季节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