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湖碧波映神女
三峡工程试蓄水达175米高位
新华社10月26日电 2010年10月26日9时,三峡工程顺利实现试验性蓄水目标,水库水位第一次达到设计水位175米。 在走过18年的建设历程后,三峡工程终于首次达到初步设计的正常水位。这是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这个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各项功能都可达到设计要求,其综合效益可全部发挥,同时整个工程及水库将接受高水位的全面检验。 据国务院三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初步设计,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即三峡主体工程建成后,三峡水库先蓄水至135米运行,然后相继将水位抬高至156米和正常蓄水位175米运行。为探索三峡水库由156米抬升至175米水位的运行方式,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和渐进”的原则,自2008年以来,三峡工程连续三年进行了试验性蓄水工作。 2010年的175米试验性蓄水工作,从9月10日开始。至10月26日9时,到达蓄水位175米,三峡水库总蓄水量达到393亿立方米。 三峡蓄水至175米,瞿塘峡水位升高近50米,巫峡水位升高近60米,西陵峡水位升高近90米,对于峡谷两岸高达1000米-1500米的山峰而言,没于水下不到十分之一,并不会明显变“矮”。蓄水结束,回水将上达重庆,三峡库区平均水深约70米,平均宽度约1100米,水流由急变缓,江面由窄变宽,由激流险峰到高峡平湖,是三峡风景最直观的变化。 “游船驶过,平静的江面掀起像绸帛一样的皱褶。”在10月22日乘船游览三峡的谢女士介绍,虽然没有“瞿塘水阔舟难渡”的奇险,但朝雾中若隐若现的夔门和鬼斧神工的山势依然震撼人心。 蓄水之后,三峡深处靠纤夫拉纤才能驶入船只的“世外桃源”,因长江支流水域加宽,成为令人惊喜的新景观。巫峡境内的神女溪、鳊鱼溪、禹王河、大溪河沿岸,以险峰碧水著称,蓄水前这些小峡谷滩浅石多,船只难以进入。蓄水后,游客乘游艇即可长驱直入,一览其秀美风光。在重庆巫山县,从前尺把宽的小溪,如今也可以划着竹筏在其上漂流。 三峡工程首次达到175米蓄水位时,保护维修后的库区历史人文景观均已对外开放,接受高水位“大考”。与从前不同的是,不少历史文化景区更具人文色彩,有的已成为我国现代科技进步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