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致富
——草店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见闻
作者:徐王俊
11月4日早,随小公路上的晨雾还未散尽,随县草店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就在一苗木基地忙碌起来。拉横幅,搭架子,竖指示牌……该镇常务副镇长王建介绍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会将在草店召开,这是市县两级对我们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肯定。” 一手摸着市场的脉搏,一手牵着农户的希望,农民专业合作社凭借其“桥梁”作用,日益成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港湾。目前,草店镇登记注册的合作社60家,其中今年新增42家,发展速度和规模,居全市各乡镇之首。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随小公路两侧,数百个香菇大棚错落有致,每个大棚都罩着黑色薄膜,绵延成一道风景。在草店镇石庙村,金保菌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金保,正组织社员搭建标准化基地大棚,种植规模达60万袋。他说,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一改往前“单打独斗”的局面,较好地整合资源,以规模开拓市场,年可外销鲜菇50万公斤。 规模效益,已成为农户发展合作社的共识。枫瑞贵园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9人,为集中种植,该合作社分别在二道河、王子城等6个村流转土地200多亩,建立五角枫、朴树等基地,栽种20多种名贵树木13万余棵,产品远销京、鲁、苏、浙等地。 农户参加合作社,销售市场不愁了,原材料供应也得到了保障。去年6月,受市场调节影响,食用菌菌种供不应求,其销售价格也由每公斤3元涨至6元。昌盛食用菌栽培专业合作社优先对社员以每公斤3元的最低价出售菌种,确保140户社员所需的30万公斤菌种供应。 菇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员刘贤东说:“去年种植5000袋香菇,获利4万元。今年,合作社考察马来西亚等市场发现,菇粒小的品种更受青睐。我们在合作社的指导下当即改种品种,每袋可增收2元,种植的信心更足了。” 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并不仅仅如此。合作社涉及了产业链各环节,在食用菌的选育、种植、销售等阶段全程跟踪,使单个农户成为产业链的一份子。菇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大海介绍,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立菌种实验中心,邀请专家授课,提高了栽培种植技术,在收购环节,合作社对成员的产品,每公斤多付1元,让社员得到更多实惠。 目前,草店镇60家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3200万元,入社社员4560人,辐射带动本镇及周边农户达8万余户,涉及食用菌、茶叶、苗木花卉、禽畜水产养殖等行业,合作社成员人均年纯收入比其他农户多400元,实现了合作社在行政村全覆盖,在食用菌产业链全覆盖。 (本报记者 徐王俊 通讯员 周宇 余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