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书法进“世遗”
——访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
作者:陈创新
“随州有种‘气场’,感觉很好。”11月13日,提及对随州的感受,著名书法家、首次来随的李胜洪先生如此说,“这个‘气场’,是一种文气、一种文脉,一种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生于荆州的李胜洪,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5岁学书,至今不辍。他诸体皆擅,尤以行草见长,兼及现代刻字艺术。 也许正因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成了一个载入中国书法史和世界文化遗产史的人,去年他负责的中国书法申遗成功,因此被评为“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提及书法申遗,李胜洪潇洒淡然的神情中隐隐有了激动。他说,2005年,我国只有昆曲等四种传统文化艺术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萌生了“书法申遗”的念头,并开始紧锣密鼓地组织专家开展相关工作。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书法”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传闻韩国、日本要 ‘书法申遗’,更增加了我们工作的压力和紧迫感。而联合国的世遗评委没有一个华人,要把申报材料组织成一个他们听得懂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中国书法的艺术性、民族性、独特性等,我们花了很大功夫。”李胜洪说。2008年9月底, “中国书法”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式文本等相关材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正式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的日子,李胜洪记得清清楚楚:“2009年9月30日,我第一个知道,因为我是中国书法申遗工程具体责任人和申报国指定联系人。”言语中,自豪感表露无遗。 “湖北的书法水平在全国属中游,要借助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努力将‘我本楚狂人’做成品牌,推动湖北书法艺术的发展。”这是李胜洪的希望,一个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者的殷切希望。本报记者 陈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