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市民承受着来自工作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给自身健康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原本只有老年人才会患上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科腰椎劳损等慢性病正逐渐侵扰着都市年轻人的健康。11月5日,市卫生局举行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启动仪式,以此举倡导和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的目的在于行动,摒弃不良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每个市民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现 象
慢性病逐年上升趋年轻化
最近一段时间,家住随城的李先生感到非常郁闷,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他的两位好友相继离开人世,一位40多岁的朋友突发心源性猝死,另一个哥们也突发脑溢血死亡。“前几天还好端端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李先生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也从医生那里打听到,朋友在突然发病前没有发现高血压、冠心病病史,也没有任何发病的征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经常抽烟、酗酒、熬夜……
张先生最近也感到很无奈。他在随州城区经商,最近几年,不仅生意红火,生意伙伴也越来越多。“现在每天在外应酬,喝酒喝得都害怕了。喝出一身病,还要继续接着喝。”
“就是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正趋于年轻化。”市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所长沈春安充满忧虑地说:“类似行为是导致慢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此前,市疾控中心对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淅河镇四个居委会进行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以35岁以上人群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04万人,调查结果表明:四个居委会居民死因顺位依次为心血管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车祸、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和先畸。在死因第一位的心血管疾病疾病中,以前发病在55~65岁的居民,下降至40岁。
目前,按照国家公布的有关数据,全国18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人达18.8%。按这个比例保守估计,我市有近49万人患有高血压,且呈年轻化发展趋势。近几年,在各单位的体检中,都有一些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的年轻人,发病率逐年增多。来自市中心医院统计数据表明,去年随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为200多人,今年截至目前,住院病人达400多人,现在住院的人群中,20岁以上人群得糖尿病的不在少数。
分析
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致病
“慢性病正成为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这是许多医疗专家的共识。
不少年轻人诧异,为什么自己父辈在五六十岁以后才得上的高血压、糖尿病,如今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得了。沈春安解释说,除了家族性遗传因素外,高血压之所以发病越来越年轻化,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包括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吸烟、喝酒以及生活压力增大,运动量较小等。
据介绍,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因明确的高血压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确的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在就诊的过程中,95%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导致的因素也多是一些超重、膳食高盐、抽烟、喝酒和压力等原因。”沈春安称。
事实上,除了高血压发病越来越年轻化,糖尿病如今也“盯”上了年轻人。“以前说糖尿病是‘富贵病’,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不良生活方式病’。”针对年轻人得糖尿病的原因,市中心医院消化内分泌科副主任孙明珊说,“很多年轻人,喜欢边看电视边享用零食,看似小事,其实已为患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埋下很大隐患。
专家们表示,生活越来越好,吃的也越来越好,但许多人不喜欢运动,而是在生活中久坐,脂肪缺乏消耗,造成肥胖、超重人群逐渐增多。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的激烈,城市人群的生活压力随之加重,精神长期处于紧张和应激状态,加上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侵扰,容易造成内分泌紊乱,导致体内应激激素的分泌增高,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最终引起血糖升高。
“儿童糖尿病,肥胖已成为主要诱因。”专家们说,肥胖会导致体内的血糖浓度增高,脂肪代谢加强,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对胰岛素的需要增加,胰岛细胞功能发生紊乱,诱发糖尿病。而目前市中心医院接诊的最小的糖尿病患者仅3岁,因为太胖,母亲带其到医院检查,才知患上了糖尿病。
对 策
适量运动加上合理饮食
“接诊中很多被确诊为慢性病的患者,他们虽然每年参加体检,却对自己的病视而不见,等发病后到医院就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许多人体检时只有查出有肿瘤迹象或心脏问题等才会引起重视,却忽视了慢性病的危害。虽然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疾病严重危害着大众的健康,但在剔除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运动等危险因素之后,约80%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4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如果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可使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的发生几率减少20-30%。活动量增加到七千步,甚至一万步时,这些有益作用还会随之增加。
怎样才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发生,市疾控中心主任何卫华介绍,要想体态轻盈,睡眠充裕,皮肤光洁,永远保持年轻,市民只需要记住“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就可以了。怎样保持合理膳食呢?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嘴,只有吃得健康,才能防止“病从口入”。要保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要多吃水果和薯类;要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制品;要食用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要减少烹调油量,吃清淡少盐膳食;食不过量,三餐分配更要合理;茶是健康饮料,但饭后半小时内少饮茶,否则会影响铁和钙等营养素的吸收。其次,要讲究心理卫生。做好自我心理调整,是健康行为的重要一环,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习惯,是保持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如唱歌、书法、打球等;要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多参加社会活动。最后,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体育锻炼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开展体育锻炼,可因人因地制宜,步行、体操、慢跑、健身操、太极拳等不必硬性规定,但要运动适度,以微微出汗,全身暖和、爽快,不觉心慌气急为度。此外,要注意营养应全面平衡,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养成不吸烟、少饮酒的良好健康习惯。。
专家还建议,市民在家中也可趁看电视广告的间隙,做些上肢运动;起床时、临睡前,做些床上运动;在阳台上利用扶杆等做些拉伸、压腿运动;自己洗车、打蜡;为孩子推婴儿车、做亲子游戏等。本报记者 郑立 通讯员 周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