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劲吹环境优
——我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纪实
作者:伍雅兮
曾都区北郊办事处一社区内有小塑料加工厂,污染大,影响居民生活。今年9月,居民们拨通了市纠风办的热线电话。市纠风办立即和市环保局联系,市环保局第一时间派出环境监察支队进行调查,并依法对其予以关闭。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行评工作,也已成为推动我市各级各部门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执法水平、服务质量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力保障之一。 今年的行评工作,以“三评两查”为主要内容,68个部门和行业、76名与服务企业和群众密切相关的部门职能科室的科长、48个基层站所,接受为期4个月的政风行风民主评议。 倾听企业呼声 直面发展环境问题 11月8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肖伏清主持召开座谈会,应邀企业家代表直言我市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会后,市纪委、监察局迅速展开了针对性整治。 针对个别职能部门和少数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不高、耍弄特权等问题,市纪委认真研究行评工作中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建立健全以创优环境为切入点的纠风和行评工作新机制。 与此同时,坚持明察暗访、专项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组织暗访小分队,深入暗访执法、管理、服务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治理,推动干部转变作风;创新民主评议方式,从具体问题抓起,通过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带动部门转变职能;畅通联系渠道,扩展纠风和政风行风评议监督员队伍,研究建立快捷、方便、直通的意见建议反映机制,减少群众诉求环节,进一步强化监督效应。 开展“两查”活动 改进机关行业作风 查找突出问题,是自查自纠的关键。只有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各参评单位闻过则喜,开门纳谏,邀请有关人士、服务对象、普通群众为其“会诊”,查找损害群众利益、损害环境的突出问题。 市国税局主动开展 “三问两访”、“八个面对面”走访及明察暗访活动,自揭“家丑”;市发改委“请进来纳谏、敞开门纳谏、沉下去摸底、走出去取经”;市农业局 “上请、下求、内听、外访”广泛征求意见;市地税局请领导指出问题、请纳税人提出问题、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帮助查找问题、请特邀监察员发现问题;市人社局开展“人社干部下基层听民声”活动。 改进作风,提高素质,是民主评议工作最直接的要求。“今年接到了7个群众投诉,以往行评的时候要接到20个群众投诉。”从事行评督察员工作7年的张金学说。 立竿见影整改 适时出炉“减负新政” “民有所评,我有所应”。政风行风评议只是手段,整改问题、兑现承诺才是目的。我市始终把政风行风评议的落脚点放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市纠风办要求参评单位和部门对评议出的问题,要立查立改,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要列出时间表,限期整改,并将处理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反馈。 开年以来,全市参评部门结合各自特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01项,下放审批项目30项。制订整改措施1361条,建立健全制度1381条,制订便民措施2365条。 市财政局紧扣工业兴市战略,制订8条财政奖补措施;市地税局制订了《随州市地税局支持服务“工业兴市”战略的工作措施》等30条服务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市科技局针对企业家们的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市经信委实行“一企一策”深化企业服务;银行业积极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市住建委为解决市民入厕难问题,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建24所公厕,目前已建成15座;市民政局加大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开展专项清理整顿;市卫生局针对群众反映的开大处方、滥检查、开单提成等问题,全面推行了“处方点评制度”,控制医药费用。 (本报记者 伍雅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