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三聚氰胺玉米奶”原料来自青海
湖南生产企业已被停产 仍在市面流通的可能性小

  连日来,有关襄樊追查“湖北远山乳业有限公司”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玉米奶的事件,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但监管部门调查发现,有关媒体将“湖南远山”误报成“湖北远山”,这批“勾兑”了青海“东垣奶粉”的问题玉米奶实际上产于湖南湘潭。湖南省和湘潭市,也对湘潭“远山乳业”和奶粉供应商采取了执法行动。这一表明三聚氰胺“阴魂不散”的事件,折射出“涉乳”饮料业在原料控制、合格证管理、品质检验等环节进退失据的尴尬困境。
  A“张冠李戴”的“三聚氰胺玉米奶”
    最近几日有消息称,湖北襄樊市工商部门正在追查 “湖北远山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乳酸玉米奶,这批奶三聚氰胺含量高达每公斤4.8毫克。
    此时,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城郊紧靠京珠高速公路的湘潭市远山乳业有限公司风波骤起。21日夜,记者在这家原本主产花生奶等植物蛋白饮料的企业偌大的厂区看到,生产车间、原料仓库等漆黑一片。厂里留守人员说,工人们已经放假回家,而包括中层管理人员在内的一批企业负责人,如今都在湘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接受调查。
    与“远山乳业”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子夜时分,湘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楼很多办公室还灯火通明。湘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洪卫、副局长陈伟华在办公室告诉记者,连日来的调查,湘潭“问题玉米奶”的来龙去脉已经基本查清。
    据了解,今年5月至6月,“远山乳业”一新聘技术人员提出按照新配方生产“远山牌”乳酸玉米奶。这种饮品除了需要玉米原浆等原料,还需要按照千分之二左右的比例添加奶粉调整口感。为此,公司从其长期合作伙伴长沙高桥大市场宇翔食品添加剂商行购进了一袋25公斤装青海 “东垣奶粉”(批号20100513),外加2公斤“东垣乳粉”散装样品。先后配制、分销乳酸玉米奶309件(规格500毫升/瓶,每件15瓶)。11月7日,湖南省疾控部门在食品安全风险调查中,在企业主动送检的样品中,查出有玉米奶三聚氰胺超标。
  B毒奶大部分流入江西湖北
    11月24日,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外通报称,经检测,远山乳业所产“乳酸玉米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为4.8mg/kg,超过国家规定的2.5mg/kg限量值,约超标一倍。
    “远山乳业生产的绝大多数问题玉米奶,都已经完成销售。因此,我们现阶段主要职责是追缴尚未回收的所有问题奶。”湖南省质监局食品安全处一位官员向记者表示,湖南省正在动用各种手段,尽最大可能,完成收缴工作。
    据介绍,远山乳业共生产问题玉米奶861件,已销售824件,其中江西省570件、湖北省50件、湘潭市93件、长沙市90件、郴州市11件、邵阳市10件。目前,已召回345.4件。监管部门说,“问题奶”历经市场消化、退货销毁、紧急召回封存,依然藏身商店货架的可能性很小。
    考虑到青海“东垣奶粉”三聚氰胺问题东窗事发是在今年7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调查认为,“远山乳业”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酸玉米奶。而在7月8日湘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市排查青海问题奶粉时,“远山乳业”生产现场负责人面对上门调查的执法人员,签字画押称企业没有使用奶粉作为原料生产饮料。但随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厂房一角发现剩余的21公斤 “东垣奶粉”,“远山乳业”隐瞒违规之嫌浮出水面。“东垣牌”毒奶粉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高达500余倍,而远山乳业仅为1倍多,这也显示出,远山乳业试图透过充分稀释,将2010年5月购进的该批次乳粉“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尽管进行了高倍数的勾兑,但三聚氰胺含量仍然居高不下。
  C“问题乳品”为何“阴魂不散”
    记者在湘潭市采访,很多市民感到百思不解:国家惩办三聚氰胺毒奶采取的可谓雷霆手段,但“问题乳品”为什么就是“阴魂不散”?
    在一些生产、监管和流通领域专业人士看来,“问题玉米奶”事件看似偶然,但其中暴露出的,是我国“涉乳”食品业的多重困境。
    首先,原料控制进退失据。“远山乳业”20多年前办奶牛场起家,在湖南等地市场有一定口碑。但多年的经营实践证明,中小奶制品企业自己建设奶源基地,存在散养奶牛难以控制乳品质量,疫病控制等诸多问题,在没有外部补贴的情况下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亏损。在此情况下,公司如今已经基本不生产含乳饮品。但即使企业与奶源脱钩,却仍面临新的“风险陷阱”: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企业和个人都将奶粉采购目标转向进口奶粉,导致一些 “洋奶”供应难以保证。而国内原料奶粉供应同样分出“三六九等”,中小企业订货量小、出价低、需求波动大,只能与低端奶粉生产企业打交道,在此过程中,质量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自然升高。
    其次是恶性竞争导致畸形成本控制。此次 “远山乳业”采购的“问题奶粉”,价格约每公斤20元。而采用大品牌奶粉甚至进口奶粉,价格为每公斤30至35元。企业成本控制,自然锱铢必较,进而导致中小乳品企业质量风险高发。
    “从三鹿事件爆发以来,不断有莫名其妙的电话打进来,问我是否需要廉价的动物食品添加剂。”广东某知名品牌的猫粮品牌生产商表示,在动物食品中,不乏添加乳清、乳粉者,因此,他怀疑有人在向动物食品企业或饲料企业兜售此类毒奶粉。他认为,成倍的暴利空间,是有人敢于铤而走险的根本。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聚氰胺玉米奶”原料来自青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0 版:新闻视点】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