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洗店该“洗洗牌”了
作者:王松
入冬以来,天气逐渐变冷,干洗店的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近日,记者走访了随州城区一些大小干洗店发现,目前干洗业发展较快,大街小巷都见得到干洗店的“身影”,但是良莠不齐,一些不正规的干洗店导致洗衣纠纷频出,洗衣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现象屡见不鲜,低价位的市场竞争和不尽如人意的服务成为制约干洗行业发展的瓶颈。我市的干洗业,也该考虑如何“洗去”自身的一些不足,给消费者优质的服务,从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A发展虽快 良莠不齐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服装穿着更为高档,选择干洗服务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走在大街小巷,随便都能数出几家干洗店,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干洗行业的发展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街头的干洗店分两类,一类是品牌连锁店,大多注明了连锁品牌名称;另一类则是个体经营的小店,有些小店证照全无,却挂着“正宗干洗”之类的招牌。 在汉东路一居民区内,记者看到一家不足5平方米的干洗店里,各种洗好的衣服密密地挂在两根竹竿上,店里待洗的衣服则胡乱堆在一起,一台破旧掉色的干洗机器摆在店里也不见开动。一位业内人士称,这样小作坊式的低成本干洗店在我市不在少数,1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一台干洗机,再加上一个烫台和一个熨斗就可以开业了。 经营某干洗店五年之久的张女士说,那些小店开出的价格不可能是真正干洗的,他们通过低成本经营吸引顾客,收费便宜还赚得到钱。有些干洗店虽然基本上都是用手洗,却往往会做出干洗的样子迷惑人,其手法不外乎这么几种:一是在店内摆台没用的干洗机甚至把机壳让顾客看看;二是店里真有干洗机,而且也真投入使用,但加入机器的却不是干洗剂,而是水和洗衣粉;三是干脆摆台“呼呼”作响的烘干机在外面骗不懂行的顾客。消费者有的是不知道其中的 “道道”,有的是图便宜而选择了不正规的干洗店。 B“蒙头”干洗 纠纷不断 不久前,市民黄小姐在一条刚买的长裤上染了脏迹,自己在家无法洗干净,于是便把裤子拿到干洗店来清洗。结果等黄小姐来取衣服时,却发现裤子上出现了很多白斑,腰部还有脱色现象。气愤的黄小姐认为干洗店没有采用干洗的方式为她清洗衣服,同时怀疑干洗店使用了漂白剂等化学物品对衣物做过处理,于是和店主争论起来。结果,店主只是退还了干洗裤子的钱。 家住明珠路的冯小姐则遇到这样一件事:自己的外套上沾了一大块油渍,送到干洗店的时候,店员说应该可以洗干净。可最后洗完一看,油渍一点都没少。店家的解释是,这油渍因为时间长了,再加上外套料子本身就吸油,所以没办法洗掉。冯小姐“抵制”不住店主的辩解,无奈之下只能把衣服拿回家。没想到,自己在家用清洗剂洗了一遍,所谓时间太长的油渍都被洗掉了,这让冯小姐不得不怀疑干洗店的服务质量。 这仅仅是记者了解到的纠纷事例中的两个,由于行业发展得不规范,干洗店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这类纠纷频频发生。 同时,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在洗涤衣服前后都不会仔细察看衣服的状况,更没有在事前将衣物的价值等填写齐全,而洗衣店也大多不会有这方面的提醒。另外,消费者每次洗完衣服的单据都被干洗店收回,而几乎所有的干洗店都不会主动留给消费者发票,这导致大部分消费者向洗衣店索赔时,因无法提供衣物购买时的原始凭据,又没有在干洗前办理证明其实际价值的手续,结果索赔陷入被动。另外,发生因干洗引发的纠纷后,对于贵重衣物的洗涤赔偿责任及计算方法,消费者和经营者事前又缺少相应的约定。 C品牌连锁 陷入尴尬 “干洗业的市场发展空间是很大,但那些小作坊干洗店却让市场一片混乱,低价位的竞争更让我们品牌店陷入了困境。”汉东路一家品牌连锁干洗店的老板谈到经营状况时连连摇头。他告诉记者,很多市民为了图方便、便宜,通常都会就近选择居民区内的小干洗店,而正规干洗店由于机器损耗和干洗剂使得价格难以与之抗衡,从而在顾客源上处于劣势。 据记者调查了解,我市目前有赛维、天天、洁丰、泰洁等品牌连锁干洗店,这些连锁干洗店和小作坊干洗店的收费存在很大的差异。正规的连锁干洗店洗一套西服大约收取15-20元左右的费用,而个体小店往往只收10元,一些散布在小街小巷的干洗店甚至只收8元。 “虽说选择干洗衣服的人越来越多,但对我们而言却没什么改观,生意很难做。”烈山大道一品牌连锁店的负责人魏女士称,店里的顾客大多集中在一些经济比较宽裕的人群,洗的也只能是一些高档的衣服,小店低价位的竞争给店子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为什么一些干洗店低价收费仍可赚钱?买一台简陋的开启式干洗机也要花上几万元,而买台全自动洗衣机只需要几千元,干洗剂三四千元一桶,而用水洗同等的衣服则只需买几百元洗衣粉甚至更少,“秘诀”就在于此。她说,这种状况得不到改观,品牌连锁店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D干洗行业 亟待规范 “目前干洗行业很有前景,利润也可观,但是由于行业缺乏管理,市场较为混乱,这对干洗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一家连锁洗衣中心的周经理直言道。 由于我市尚没有专门规范干洗业的标准和机构,一些小店利用质量无法保证的低成本竞争:花1000至2000元买台用于摆设的“干洗机”、租个几平方米的简陋店面,就可宣布开业,压低价格造成的无序竞争其直接后果就是干洗业无法提供优质服务,更无法上规模,也造成部分消费者对干洗店不信任。干洗店已经从发家致富店变成了简单的微利养家糊口店,给行业发展带来阴影。 干洗行业该如何规范?一些从业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制订一个市场准入标准,对洗衣店的设备、规模等制定具体要求;店里的员工要有相关的资格证,持证上岗。如果能够成立行业协会,对规范干洗业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消协有关人士也提醒消费者,不要因贪图便宜而选择一些小干洗店,同时应要求店家记录清楚自己的要求,如洗涤方式、衣服状况等,并妥善保管好收据。另外,对于贵重衣服,建议消费者与经营者约定保值洗涤服务,一旦发生意外,可按约定价格获得相应的赔偿。本报记者 王 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