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青春
——记舍己救人青年曾照慧
2010年12月3日,面对跳江轻生的婆婆,26岁的随州在汉务工青年曾照慧和25岁的武汉青年易虎作出同样的选择:跳江救人。 两天来,他俩的名字,在荆楚大地被人们传扬和铭记。可令人遗憾的是,曾照慧那朝气蓬勃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6岁的青春年华。曾照慧,就像划过天边的流星,发出的耀眼光芒,照亮了荆楚大地。 事件回放: 曾照慧救轻生老人牺牲 “救命!”12月3日上午9时50分左右,武汉汉江舵落口水域,居民朱婆婆和老伴杨某争吵后,跳入江中。出于本能,朱婆婆在水中一边挣扎一边呼救。这一幕被正从岸边经过的26岁打工青年曾照慧看在眼里。没有任何犹豫,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江边,边跑边脱外衣,一头扎进汉江的滔滔江水中。 曾照慧的入水速度使他很快来到朱婆婆身边,他一把拽住婆婆的衣服就往江边推。可湍急的暗流,无情的漩涡,没多久就将这个本不会游泳的青年吞噬。 朱婆婆继续顺水漂流。下游,25岁的武汉青年易虎正在陈家墩码头修理自家的木船,抬头时无意中看见江中有人,还在喊救命,来不及多想,他也迅速跳进冰冷的江水中。在江中游了40米左右,他绕到朱婆婆背后,发现婆婆已奄奄一息,以免被对方抱住双双下沉,易虎便用力向上提着朱婆婆的衣领,确保朱婆婆不被呛水。 在经过中国石化陈家墩水上加油站趸船外时,船上的工作人员詹伟兵见到江中险情,迅速找出一个救生圈,将救生圈奋力抛向易虎和朱婆婆,朱婆婆成功获救。 曾照慧落水失踪后,许多武汉市民闻讯纷纷赶往江边,祈祷英雄能够平安归来。下午2时许,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发生了:曾照慧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村支书记聂少伦: 小伙吃苦耐劳 面对生死,很多时候无法选择。但这一次,曾照慧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英雄一去不复返,取舍之间显高尚,英雄的事迹也在家乡随州广为传诵。 淅河镇邵岗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聂少伦认识曾照慧是在2004年2月26日。 那天,曾照慧和妹妹曾杨柳在他们父母的带领下,从十堰市竹山县潘口乡未沟村搬迁到随州淅河镇。从曾照慧父亲曾广成口中,聂少伦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曾照慧有个比他大4岁的哥哥,1992年,其哥哥生病住院,因手术停电,死在手术台上。由于家庭条件很差,住在山区交通不便,曾照慧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在家,帮忙洗衣忙农活。14岁时,曾照慧便开始到外打工,先后去过河北、深圳、东莞等地,由于年纪小个子矮,吃了不少苦。在竹山居住时,曾家曾两次失火,第二次失火时,家里什么也没有了。无奈之际,在亲戚的介绍下,他们花了4000元,购买了村上一位村民的3间瓦房,才举家搬迁到随州。 曾照慧到随州居住后,在家的日子并不多,但每次回家后都主动帮家里做活。“从他身上,我看不到一点80后孩子的骄气”。聂少伦说:“开手扶、犁田、打猪草,这些他同龄人都不愿意干的事情,他在家总抢着干。他是村里青年的榜样。 ” 邻居白德芝: 对他救人丝毫不惊讶 “你别耍我。”这是白德芝从其他村民口中知道曾照慧救人牺牲后的第一反应。50多岁的村妇白德芝是曾照慧的隔壁邻居。 “曾照慧在家的时间不多,最后一次见面还是在前年夏天。”那次的情形,白德芝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曾照慧背着行李回家,老远就喊‘大妈好’。我纳闷地问他,在外打工好好的,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他说‘爸爸的手受伤了,回来帮一下忙。’” 逝去的生命无可挽回,冷静下来的白德芝默念着:“我知道,他肯定会去救那位婆婆的。”她断断续续地说着,声音有些低沉,“平时,左右邻居有什么事情,他都会主动帮忙。前几年,他看见我很吃力地提着一桶水,二话没说,从我手中抢过水桶,将水提到我家里。看见别人挑不动柴禾,他也会主动上前搭把手。” “对他救人,我们知道他会去做,但我们实在不愿意相信他真的去了。”白德芝哽咽着。 姑妈曾芬: 他对白血病女友不离不弃 “没有谁要求他这么做,帮助别人,对他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照慧的姑妈曾芬说。 曾芬至今还记得那年春节,他们几家亲戚一起走人家,在马路上,曾照慧看到一位一手提着提包,一手抱着小孩的少妇,曾照慧主动上前帮忙。起初,少妇还存戒备之心,当她到达目的地时,有些惭愧开始的想法,对着他再三感谢。 “曾照慧的家庭条件差,但他自己节省着,变着法子‘抠出’一些钱存起来,平常谁在经济上有困难,就会帮助谁。”曾芬说:“那孩子还藏着一个秘密,他的父母可能都不知道。” 曾芬介绍,2007年,曾照慧在广东打工时,认识了湖南长沙的一位女孩,他俩很般配。可是,命运总爱捉弄人,就在两人憧憬美好未来时,女友却病倒了。随后,她被确诊患了白血病。当女孩伤心地躺在病床上,做好与曾照慧分手的心理准备时,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曾照慧选择了留下,一声不吭地承担起了照顾女友的重任。 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曾照慧所有的打工收入都花在女友身上。最后女友不愿再拖累他,悄然离开广州,回到家乡。 对于那段付出,曾照慧始终不言后悔,他曾对曾芬说:“没有什么比生命重要。 ” 妹妹曾杨柳: 哥哥是我的榜样 曾杨柳说,51岁的母亲王武枝患病在身,为了替家里减轻负担,她和哥哥曾照慧前几年都在广东打工,其间有一年多和哥哥同在一个工厂,其余时间分属不同单位。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但哥哥经常去看她,并给她零花钱。为了节省开支,春节期间两人只有一个回家与父母团聚。 前年,哥哥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花钱学习电脑。想着年龄越来越大,在武汉离家乡近一些,这样可以照顾父母。于是,今年年初,曾照慧就回来武汉打工。 曾杨柳表示,两个哥哥先后离去,对父母的打击太大。虽然自己是父母领养的女儿,但她要以哥哥为榜样,会尽力照顾好父母的。 曾照慧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80后青年永远生动的身影,阳光、爱心、责任、自强不息……他将永远活在家乡人的心中! (本报记者 徐军国 通讯员 王洁 向以涛) |